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十四章 旱情蔓延,奮鬥在大明,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百姓有百萬之眾,而今通關以來,有不少百姓從山西河北而來,今後恐怕越來越多。僅僅是這些一年最少要三百萬石糧食,這是最少的了。再加上牲口,還有其他的用途,可以說也是周兄大開殺戒,大舉屯田之後,大同才算是自給自足了。”
“而今萬事以此為重,韃子絕不可信任。一旦關內大飢。難道沒有不肖之徒,引韃子南下。倒是周兄辛苦的一切,都要付之東流了。”
周夢臣說道:“我知道,但是大同天然條件在這裡。不客氣地說,在大同修建完善的水利工程。甚至乾脆截斷桑乾河。不許一滴水下流。能緩解大同的旱情。但是這需要多錢?沒有二百萬兩,想都不要想了。而今我咬著牙才有這五十萬兩。這是僅有的本錢。萬萬不可投入水利之中。不知道多少年才能回本。”
楊繼盛說道:“回本?天下以民為本,周兄,這也是你說的,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何言回本?”
周夢臣一時間無言。
的確一些工程,是註定無法回本的。但這是政府應該做的。這些觀念,周夢臣也給楊繼盛討論過。
只是,甚至可以說,周夢臣從晉商那裡弄來的五十萬兩,也不能說是大同鎮的,不過是保證金。如果這些晉商不準備做邊貿生意了。按周夢臣自己定下的章程。是要退還的。
當然了,也有新加入的玩家。自然會彌補這個保證金。
幾乎等同於大同鎮自己的資金了。
周夢臣其實不是沒有想過水利工程,他計算過,如果想要緩解大同周邊的旱情,最好的辦法,是在御河上修建一道攔河壩。在御河上找地方修建一處水庫。這個工藝雖然不能說太成熟。但是在潘季馴與徐杲兩人聯手之下,這種水泥壩的技術,已經差不多夠用了。
如果用在南方,自然是萬萬不可。但是在大同這裡卻未必不行。無他。北方河流與南方河流水量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的。
周夢臣苦笑說道:“楊兄,不是不通實務的人,何必出言相激?你知道我想做什麼?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五十萬兩,是我唯一一把米。灑在這裡,今後數年,我從什麼地方搞第二把米啊?”
“事有輕重緩急。”
楊繼盛說道:“是有輕重緩急。不錯。周兄,你難免沒有想過,今年大同如果絕收,會怎麼樣嗎?”
周夢臣微微一愣,說道:“不至於吧?”
楊繼盛說道:“我也知道想。但是周兄到底是官宦人家,從小住在武昌城中。大概見過最慘的不過路倒而已,但是我見過,大旱絕收的情況,不是我跟你爭這一件事情,而今大同屯田為什麼屢興屢敗,是前面的大同官僚都不如你我?顯然不是的。大同實在是太缺水了,我覺得大同一些地方,甚至遠遠不如豐州灘。豐州灘好歹還靠著黃河?我們這裡有什麼?”
“桑乾河水流太少了。”
“你也說前兩年兩個平年,是老天爺開眼了。但是老天爺不會一直開眼的。一旦一場大災,大同該怎麼辦?”
周夢臣陷入沉思之中。
不用楊繼盛說,周夢臣其實也知道,他開墾的所謂荒地,其實都是原來耕地拋荒了。所以開墾的速度才能這麼快。真要是生地,開墾成熟地,非要數年不可。
而大同屯田不行。固然有外患。也有在任官員貪得無厭。暴虐下民。但是周夢臣也不得不承認。這也有自然條件的原因,大明官僚在內地的表現未必好過邊地,那麼為什麼內地逃荒就沒有這裡那麼嚴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