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二十四章 出塞行,奮鬥在大明,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一百二十四章

出塞行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那是西北塞外的景色,特別是嘉峪關外,周夢臣從朝廷邸報上看到,甘肅鎮上報過數次,黃沙掩關,門為之不開,請求遷徙嘉峪關。但是朝廷哪裡有那個錢,最少而今是沒有批准的。

而大同塞外,雖然有長城這一道人為的阻隔。但本質上,雙方的氣候差別並不是太大的。特別是靠近長城這一線。在明初,常常有百姓出邊牆開墾土地。

那時候,大明騎兵幾乎年年燒邊,也就是將長城以北的草地燒上三百里。誠然這樣舉動,給蒙古人帶來極其深重的災難。畢竟因為維度,以及橫隔漠南漠北之間的瀚海存在。漠南最好的草原,其實也就是臨近邊牆的草原。

這些地方種地其實是有一些勉強。但是如果用來放牧,卻是再好不過的地方了。

一把火燒盡三百里,讓胡兒無處放馬。自然是悽慘之極。只是蒙古人再怎麼強橫,也不可能穿越三百里無人區,騷擾邊境。畢竟韃子騎兵高速機動的奧秘,其實是建立在蒙古馬好養活的前提上。只需讓這些蒙古馬去吃草,就能解決大半的糧草問題。

但是蒙古馬再怎麼厲害,也不可能奔襲三百里,一口草都不吃。

那時候,對大明邊關百姓士卒來說,邊牆是什麼?就是一道壕溝,那時候連城牆都沒有怎麼修建。不過是在幾個要點修建了幾座城堡,放上幾個百戶,或者千戶而已。

只是可惜,土木堡之後,這些政策都不能維繫下去了。到了而今大明的將士不能保護大明百姓。

如果再往北一點,在陰山餘脈北麓,那就是不一樣的情況。但是而今從大同右衛開拔,到玉林舊城之間,還感受不到四百毫米降雨線導致的氣候變化。

周夢臣沿著兔毛川北岸行軍。

這一次行軍,讓他感受到了很多。

不得不承認,周夢臣之前感受不到什麼是逢山開道,遇水搭橋,那是因為周夢臣用兵的地方,大多都是境內。一些必要的基礎措施,還是比較完善的。並不是說,大明的交通體系都很完善到,不需要一點點修整了。而是士卒都是本地人,對本地人一草一木都是非常熟悉的。所以,他們都可以選擇周圍約定俗成的交通線來走。根本不用費那麼多事情。

但是而今卻不一樣。

大明小規模出塞一直都有。馬芳就有越過邊牆出擊的經驗。但問題是。馬芳所部是騎兵,騎兵通行能力強。對道路的要求並不是太高。但是周夢臣這一次帶了五萬上下士卒,其中只有三千騎兵。由麻錦,麻祿,周大壯負責。每人各領一千。麻錦,麻貴一個在前開道,一個在後面殿後,周大壯則負責護衛中軍。也就是周夢臣本部。

所謂一人得到雞犬升天。

周大壯就是這樣的。

周大壯雖然語遲。也不是太聰明的樣子。但是似乎上天將他智力上的優勢奪取之後,補償了他身體上的優勢,他長大膀大腰圓。運動神經極好。在大同一年多的事情,騎射練得極好,也上過陣殺過人。為人越發沉默少語,平日就好像是一根柱子一般跟著周夢臣。很多人下意思將他忽略了。

當然了。周夢臣也知道,周大壯的能力決計不可能勝任一個千戶的。他充其量是一個鬥將。獨當一面的局面,是應付不來的。但是周夢臣放在身邊做護衛卻是很安心的。

這也算是慣例了。

大將身邊的親兵將領都是自己家出身。要麼就是子侄,就是關鍵時刻,即便豁出自己的性命,也要保主將安危的那一種。在而今京營之中,表現得特別明顯。特別是那些有爵位的將領,自己的親兵,清一色府中家丁,經年老卒。在軍中服役,領兩份錢,一分是府裡給的,一分是朝廷的給的。

其餘的都是步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奮鬥在大明

名劍山莊

凰後萬萬歲

夏蓮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