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十九章 鄉約,奮鬥在大明,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三十九章
鄉約
韓邦奇沉默了一會兒,說道:“士大夫家族固然有一二不肖之徒,但是大體都是秉承仁愛之心,做不出此等事來。不過,以防萬一,我以為最好不要以家族的名義借錢,而是以鄉社為單位。”
周夢臣說道:“鄉社?”
他對這個詞彙,有些熟悉,又有不熟悉。
韓邦奇說道:“你可知道藍田鄉約?”
周夢臣聽到了藍田鄉約,才是明白怎麼回事了?
鄉約是宋儒提倡的,大明太祖皇帝竭力推行的。王陽明重新提倡的。用現代的話來說,是一種基層自治的機構。就是在一個村莊之中,或者幾個村莊之中,幾個頭面人物,畢竟家族的家主等,在一起協商之中,定下規章。並承接朝廷一些任務等等。
一般來說,朝廷並不干涉鄉約下面的事情。縣官有什麼事情就是與鄉約的長老們對接。、
只是,周夢臣自己瞭解,其實所謂的鄉約,並沒有起到什麼教化百姓,友鄰互助,生產合作等作用。想想就知道,這鄉約都是地方家族勢力,退下來的官宦,還有身負功名的人,這些人一切定下來的。這裡面那裡有普通百姓,還有一些家族單薄的人說話的份。
在農村,為什麼要生男孩,就是因為家族人丁單薄,就會受欺負,而在古代這情況只會更嚴重。鄉約套了一層皮之後,其實並不能改變這一切。
不過,周夢臣也明白。每一個大儒都有一點自己的想法。最少在明代的大儒們,很多人都充分參與社會實踐,以自己的想法來改造社會。
比如明初推行過一段時間的鄉約,但是後來就慢慢荒廢了,而今鄉約從新成為大儒關注的物件,不是因為別的,就是因為王陽明。
王陽明平定贛南匪患之後,設立《南贛鄉約》。其中蘊含一些保甲的思想,從此南贛這個土匪盤踞的地方,少了土匪,甚至王陽明後來平定寧王之亂的時候,所帶的人馬,都是他剿匪的人馬。
至於鄉約到底在其中起沒有起作用,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不過,很多官員回家之後,都願意推行鄉約,發揮自己的社會影響力,為家鄉做好事。
而今看來,韓邦奇也是有這個意願的。
周夢臣也不得不深入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鄉約之平臺,有沒有利用的價值。能不能透過鄉約這一層建立起鄉級政府,從來讓大明朝廷的觸角進一步深入。
當然了,周夢臣也知道,官府沒有那麼多官員,但是每一個鄉派一個去作為監督的人員,大抵還是有的。
周夢臣並不覺得,將借貸的主體,從某家族變成了某鄉約,會有什麼變化。但是他還是樂意看看韓邦奇推行鄉約有什麼作用,也讓周夢臣研究一下這個新課題。
周夢臣說道:“好,那就按師叔的意思來辦,師叔說起來,我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這一件事情是不是也能這樣做?”
韓邦奇說道:“說來聽聽。”
周夢臣說道:“我一直有以工代賑的想法,本來想派人徵召民夫組織修繕,但是這都需要大量的人手,一個不好,錢財被人貪汙了,反而壞了我的名聲,我意是不是可以將縣下面的小工程,直接折算給各鄉約。讓他們自己去做,我只是派人做監工。想來想鄉里鄉親的,不至於真讓人誰生生餓死吧。”
周夢臣之所以想這樣做,是有兩個原因的。第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他手頭人手不足,也不相信縣裡的吏員們。很多修繕的工程,都是縣裡報上來,撥款讓縣裡執行,周夢臣怎麼都不放心,他也不大好監督。如此一來,鄉里幹活,縣裡監督,錢繞過縣一級別直接到鄉里,也算是一種相互制衡的手段。
第二個原因,他就是想看看鄉約能不能成為一個最基層的行政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