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十二章 御史出巡,奮鬥在大明,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於這種信任,楊繼盛決定棄馬乘船,看看桑乾河的航道。

這個時候正是春天的尾巴。桑乾河的水流到了一年最低的時刻,雖然不至於擱淺,但也行不了大船。楊繼盛只能乘坐一個座比烏篷船稍稍大一點的小船,晃晃悠悠的向西而去。

一路到了御河流入桑乾河的地方,才轉到向北。

這御河,就是當年正德皇帝從此到大同,因此才有了御河的名字。

這一條河更是在大同城下流過,與十里河一起成為大同周圍重要的灌溉水源。

這個時候,水位很淺,也只有楊繼盛的船上在河上。

此刻的楊繼盛卻看見了一個壯觀的場面。

他遠遠的看過去,就田間架起了大鼓。無數百姓光著膀子,手中拿著農具。聽著鼓聲的命令,就好像一條線一般,整整齊齊的向遠處走去。

這是在春耕。

周夢臣緊趕慢趕,也不得不承認,有一些遲了。

所以,要抓緊時間,將耽誤的時節給補上去。

周夢臣與官員乃至於百姓中的老農一個個商議,最後才想起了這個辦法。看上去就好像是打仗一般,所有人的都一律軍事話管理。對與大同外圍的土地暫時放棄,暫時想將大同周圍,十里河御河這一帶的土地全部種上。

也就是說,周夢臣查抄的五十萬頃,其實沒有可能在今春耕種完的。

周夢臣為此又重新下了放田令。

也就是說,任何人見到土地沒有耕種,在官府報備之後,都可以耕種。如果土地是官地,則可以向官府申請佃種,官府收田租。如果是私人,官府在其中調節,讓種地出一筆錢,算是補償田主。

至於田主不願意。那就按大明律來辦。

大明律對於土地撂荒,是有懲罰的。當然了,大明律很多東西,都已經成為一致空文,但是周夢臣願意,還是能拿來用的。

總之,不惜一切代價,也要讓大同春耕儘量多耕種土地。

即便這糧食最後不到官府手中,但是民間多一口糧食,朝廷也少一點負擔不是。

於是乎,周夢臣將一切事務都放後面,一心一意的放在春耕之上。

這副場景在楊繼盛這裡卻有另外的感受。

楊繼盛感受到的是殺氣騰騰。他說道:“周兄,治民如治兵,有如此百姓,大同軍的能力,也可想而知,有周兄如此大臣在,朝廷北疆無患。”

楊繼盛的評價不能說對,也不能說不對。

不能說對,那是楊繼盛理解錯誤了。因為這種場景,並不是而今才有,也不是周夢臣獨創,這種用鼓聲傳令,指揮百姓幹農活的手段,在漢代就有,甚至在南方一些地方還是有保留。

只是後來田產改變,從集體協作,變成了精耕細作。這種場景就不在了。

甚至可以說,農耕民族步卒軍陣強悍,也是從這種生產生活方式上面來的。

另一點,他說的也對。

大同百姓與軍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甚至任何一個人往上數幾代,都在軍中的,因為整個大同一帶,都是遷移過來的衛所軍戶。所以他們對軍隊的方式,是非常習慣的。稍稍訓練一點,就適應了。

甚至此刻各部軍隊也都分散在春耕隊伍之中了。

周夢臣只留下馬芳的萬騎在邊牆附近警戒,其餘的人手,都放開了用。有一個算一個,都去春耕去了。

這才有如此壯觀的場景,比如擊鼓指揮的一些人,他們本身就是軍中的軍官。

楊繼盛到了大同附近下了船,稟報了自己的官職,找來馬匹,卻發現只有一些驢子,一問才知道,所有馬都去拉犁了,大同的牛數量本來就有限,又經歷去年一場戰亂,不知道多少牛成為人的口中食,牛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奮鬥在大明

名劍山莊

凰後萬萬歲

夏蓮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