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0節,我的八次奇妙人生,葡萄,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親朋好友,老同學,也可以多多聯絡起來了。
孩子上大學和剛退休不是同學會的兩個高峰期嗎?
之前的二十年一直在窩裡育雛,還要顧著搭窩,顧不上自己的朋友,現在正可以繼續友情!
等過了七十歲,精力不那麼充沛了,那就看看書,上上老年大學……廣場舞如果跳不動了,可以打打太極拳,做做園藝,養只寵物……
一個人,不能把生命的重心放到另一個人身上,否則定然是可悲的。
不管那人是自己的愛人還是自己的孩子。
就像一棵植物,若是重心不在自己的枝幹上,而在旁邊插著的輔助棍上,一旦那根棍子抽走,便只能倒了。
何況棍子也會覺得累啊!
陳愛萍首先應該有自己的生活,真正為了自己而活。
解決了這個問題,也是很有利於解決第二個問題的。
因為那根棍子感受到不堪重負的壓力,也是母女關係惡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和女兒之間的關係,是陳愛萍最在意的。
而在李如洗看來,陳愛萍和她女兒之間的關係,很大程度上,確實是陳愛萍自己的問題。
在李如洗成為陳愛萍之後,陳愛萍所有的記憶和情感她都瞭如指掌,自然也非常清楚她和她女兒之間發生的事情。
陳愛萍是一個好媽媽,這一點毋庸置疑。
她對女兒關心備至,無私付出,愛的深厚和真誠程度,和李媽媽對李如洗的愛無異。
其實,李媽媽也有嘮嘮叨叨的時候,也有說別人家孩子比她好的時候,也有不放心她,給她各種提建議的時候。
李如洗覺得,子女自己內心如果強大,包容媽媽這些有時候其實挺傷人,至少是不中聽的小嘮叨是不難的。
但陳愛萍的女兒卻未必強大,至少,她現在恐怕並不處於強大的時期。
其實,子女在外,誰都是報喜不報憂的。
如果生活中沒什麼喜,甚至只有憂,那確實會不知道該跟母親說什麼。
生活本身已經夠累了,還要去向媽媽強顏歡笑……
至少,得讓她能把日子過得略微順當起來,才能做得到。
可惜,陳愛萍並沒有想到這一點。
她只是一味想女兒不貼心,女兒不孝順,女兒大了,翅膀硬了,女兒以前沒聽她的,所以導致現在不如意,而要改變目前困境的唯一途徑,是照著她的建議去做……
她沒有去仔細瞭解女兒現在面臨的困難到底是什麼,心裡又是怎麼想的,對未來有什麼打算。
在李如洗看來很正常的交流,對許多中國上一輩的爸爸媽媽來說,卻並不是那麼容易。
在之前二十年的育兒過程中,陳愛萍,和很多那時期的爸爸媽媽一樣,已經習慣性認為女兒的很多看法是幼稚的,不可取的,而自己的建議才是真知灼見。
其實,陳愛萍以前也有過問女兒的困難和打算的時候:但是問困難的時候,她女兒報喜不報憂,說沒什麼困難,錢也夠用,她就算了;問打算的時候,女兒剛說了一點,就被她認為不靠譜,給直接否定了。
這之後,她就陷入到現在的情況裡了。
越是寂寞、想女兒,她就越多打電話。
如果她女兒混得很不如意,很窘迫,本身生活處於瀕臨崩潰的狀態,又不願意讓媽媽知道她的狀態,那麼,接到陳愛萍這樣總是帶有指責意味的電話,對她的心理負擔是很重的。
所以,才會選擇逃避。
而得不到愛的回饋的陳愛萍,就直接陷入到對女兒的失望和傷心中去了,她的每一次電話,就帶了更多或明顯或隱晦的指責。
於是女兒就更想逃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