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非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六章:哀傷、自豪、羨慕,織明,蝸牛非牛,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這句話出自《左傳·成公·成公十三年裡的記載:“公及諸侯朝王,遂從劉康公、成肅公會晉侯伐秦。成子受脤於社,不敬。

劉子曰:‘吾聞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是以有動作禮義威儀之則,以定命也。能者養以之福,不能者敗以取禍。是故君子勤禮,小人盡力,勤禮莫如致敬,盡力莫如敦篤。敬在養神,篤在守業。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有執膰,戎有受脤,神之大節也。今成子惰,棄其命矣,其不反乎?’”

祭祀與戎政,自古以來都是國家最重要兩件大事之一。

歷朝歷代,對此都有著嚴格的規定與制度,更是建立了一整套國家祭祀體系,一般有二,一是中央朝廷祭祀體系,分大祀、中祀、小祀;二是地方祭祀體系,省、府、州、縣、鄉等各級祭祀。

而“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裡所表述的祀與戎,其實都是祭祀的意思。

祀指的是祭拜祖宗、祭天、祭地等祭祀的儀式形式,而戎則指的是因戰事出徵前、後的祭祀儀式形式,也就是說:國之大事,其實就是祭祀。

其實在《禮記中還有一句“禮有五經,莫重於祭”,由此可見,祭祀是我國傳統禮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為什麼我們先民如此注重祭祀呢?

說直白一點,祭祀其實就是我們祖先與神靈溝通一種方法方式而已,透過向神靈的獻祭來討好和收買神靈,以期得到神靈與祖先的庇佑。

為什麼這麼說呢?

大家都知道,我們先民是從茹毛飲血、鑽木取火的原始部落生活中走來,而那時我們先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嚴重依賴於大自然。

從狩獵的獵物到居住的洞穴、再到風雨雷電,那時大自然對於人類來講是極其神秘的,酷暑嚴寒和瘟疫都會導致大量的先民死去。

所以那時候人們極度恐懼和敬畏這片天地,以及在其上運轉的日月星辰,為此更是將他們都想象成一個個天上的神。

對大自然的神秘和恐懼,讓我們先民一直保持著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認為“天地萬物皆有靈氣”,即便是死去的生命也有自己的靈魂,並且仍在人間遊蕩,作祟於生者。

所以,古人特別敬畏自然和萬物,對於死者也是敬畏有加,這便有了“死者為大”的說法。

正是有了這種敬畏之心,上古的先民們才找到了祭祀這種方式,並藉此與天地神靈進行溝通,祈求他們的護佑。

由此看來,祭祀這件事從來就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一個國家、一個城市、一個家族的事!

張誠在前往河南援剿闖賊歸來時,就曾慮及此事,所以才在赤城山下倚著一段溪流,修建了這處“褒忠祠”,以此來祭奠追隨他出徵的陣亡將士。

在他率軍出征遼東的這段時間,褒忠祠的規模又擴大了許多,正面高坡上是褒忠祠的主體建築,其後便是大大的封土堆,內裡安葬著此前戰亡將士英魂。

而褒忠祠前已然平整出一片廣場,足夠數千人聚集於此,祭拜宣府軍陣亡將士英魂之用。

當年,褒忠祠剛剛初建的時候,因臨時起意而顯得有些倉促,張誠只找了一些和尚、道士念頌經文,以求使援剿豫省陣亡將士的英魂能夠安寧。

然現如今,褒忠祠已然徹底建成,並且參照國朝祭禮為之制定了十分完備儀式,以國之正禮、大樂獻祭。

並且還設定了專門的神官,褒忠祠神官享受衛司指揮使的規格待遇,這也是張誠此時能夠給與的最高待遇了。

雖然褒忠祠神官並未記入宣府軍職名冊之中,其所領待遇完全是張誠自己給發放,但若是超過了這一規格,也怕被好事之人拿來當作攻訐他的話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梟明

紙花船

三國:我要一步一步,成為最高

耐堅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