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滿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 70 章,穿唐後,我和導師面面相覷,金玉滿庭,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臣知曉了。”

王維沒有問李長安為什麼要將手下人都外放到河南道為官。

帶經歷了數次大起大落後,王維也徹底看清了一點——他的政治情商不太夠。

任你才高八斗文壓天下,可這些在朝堂上一點用都沒有,王維經歷了做官貶官升職再被貶官後,終於領悟出了這個道理。

既然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對自己仕途毫無影響,那就乾脆自己不要再想那麼多,上面說什麼他就做什麼得了。

輕鬆又自在,至於貶官還是升職,都隨他去吧。

不愧是詩佛,主打就是一個佛系!

王維離開後,李長安將自己桌上的書本胡亂整理了一下,從書架上翻出一幅輿圖。

輿圖上,洛陽被重點標繪了出來。

洛陽是個好地方,從高宗年間起,朝廷中想要遷都洛陽的聲音就一直沒有斷絕。

到了則天皇帝時期,洛陽已經成為了實際上的國都,則天皇帝常年居住在東都洛陽,改東都為神都,待在長安的時候反而不多。

其中原因就是洛陽挨著運河,可以直接從蘇北、江南之地透過運河漕運糧食,運糧要比長安方便多了,而且洛陽周遭的土地比長安要多許多,本身洛陽城內還有天下最大的糧倉含嘉倉。

長安城有一百萬人口,可是長安周遭的糧食產出不足以供應一百萬人口吃喝,運糧也不方便。同洛陽到長安這一段路,若是走陸路,地勢險峻,中間還要穿過潼關這樣的天險之地,一路上人馬嚼耗許多,若是走水路,有三門峽天險,水流湍急且有礁石,運輸也不方便。

往前數代的天子都時常往洛陽“就食”,就是帶著官員和后妃去洛陽吃飯,節省糧食消耗。

只是如今的天子李隆基鍾愛長安,不喜歡去洛陽,從開元二十四年後,就再也沒有去過洛陽,還曾得意言“我不出且長安十年,海內無事”。

當然這句話要等到幾年後才會從李隆基嘴裡說出來,因為後半句話更讓人震驚。

“我不出長安且十年,海內無事,朕將吐納導引,以天下事付林甫,若何?”這才是李隆基對高力士所說的原話。

就是滿腦子想著修道長壽,要把政務都交給李林甫處理,自己什麼也不管,只享清福。若非這是史書上記載的原話,李長安都無法相信這句話居然是從李隆基嘴裡說出來的話。

好在高力士還沒有失去理智,勸說李隆基讓他放棄了這個想法,要不然大唐亂象能不能撐到安史之亂才爆發都不一定……

李長安想到此,在心中默默把李林甫的威脅順序往上又提了提,而後才開始接著思考起如今的局勢。

只是從她這幾年對時局的瞭解加上歷史情況來看,李隆基一直待在長安不去洛陽,或許並不僅僅是他是個喜歡窩在家裡的宅男。

其中更多的原因或許是勢力博弈。

唐中宗和唐睿宗兩代帝王在位時間太短,本身能力又不夠,對時局幾乎

沒什麼影響。

與其說大唐的皇位是從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再到李隆基,倒不如說其實是武則天和李隆基之間的交鋒。

從神龍政變,一直到武惠妃去世,一直都是武則天派系勢力和李隆基派系勢力之間的鬥爭。

東都洛陽是武則天時期的大唐都城,而武則天的攝政時間又遠遠不僅是她在位的那些年,唐高宗李治就很喜歡待在洛陽,早在二聖臨朝時期,武則天就開始經營洛陽了。

武則天遷都洛陽,或許也有一部分原因是要避開長安這邊的李唐傳統勢力。

洛陽和長安,背後代表的其實是河東貴族和關隴貴族,關隴貴族就是跟隨李家發家的這一批貴族,從唐朝建立起就將根紮在了長安,河東貴族則是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科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唐後,我和導師面面相覷

金玉滿庭

女配坐等分手中[快穿]

盛夏的小扇

流拍的自由

木易批發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