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瀟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4頁,風從何方來,林瀟瀟,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畢竟她還年輕,這種連物件都找不到的地方一點都不符合年輕人的職業規劃。
只是,秦美是個做什麼都要盡善盡美的人,既然在這裡一天,她便會對孩子們負責,做好手上的每一件事。
桃園村多雨,地又濕滑,她便自掏腰包給孩子們在學校備了乾淨的小衣服和傘以防萬一。小凱是之前下雨天不小心摔了一跤,腿斷了,孩子又不想落下功課,但父母都在外地工作,爺爺奶奶年歲已高,她便自告奮勇每天去接小凱。原來是騎著電動車,今天這天氣太滑,不能騎,便放在了旁邊,自己背著她過來。
哪裡想到地上那麼濕滑,水流又急促,一不小心差點小命都沒了。
送到學校後,張啟山看著青磚碧瓦的環境,目送著秦美跟小凱走遠。不多久,教室裡便響起了朗朗的讀書聲。
雨勢小了些,透著操場的一段距離,張啟山隱隱約約看到女孩子穿的還是之前那套紅衣服,比較顯眼,一眼就能看到,想來是連衣服都沒換,就給孩子們上課了。倒是小凱,進教室時已經換了一身顏色的衣裳。
他沒再多留,一踩油門離開了,去了給他安排好的宿舍。
第46章 不要命的男人
雖然同凌開山一樣都是第一書記,但桃園村的班子不排外,而且張啟山從低處來,不像凌開山那般就職於高位已久,天然帶著隔離,他很快融進了桃園村隊伍。
不過,最初的張啟山一直沒怎麼在眾人面前出現過,只見了村委會領導班子幾個人。村裡人對他的第一印象是,在河邊徘徊的那個人。
報導之後,張啟山什麼都沒做,成天穿著個膠靴子在桃園村周邊晃悠。
他發現這裡雨非常多,幾乎是三天兩頭就開始小雨綿綿,時不時還要根據天氣來一場大的。經過瞭解發現這裡氣候較為濕潤,四面都被水環繞著,前靠長江,側臨大運河和高山湖,後傍大壩,哪怕是最容易乾燥的冬天,雨都不少,同其他的省內地區不大一樣。
與這些潮濕的雨季相輔相成的,卻是沒有一條好路。在最偏遠的蘇北農村都有水泥路的今天,這裡只有通往外村的地方聯通著一條水泥路,除此之外都是泥巴路跟磚頭路。據村裡老人講,那磚頭還是大家一起出錢買來,然後一個個手動摞的。
「為什麼揚中市不管這裡呢?」張啟山不明所以。
據他所知,當地部門對於農村的建設都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不大可能有不管農村發展的情況,尤其是當下脫貧攻堅戰打響關鍵時期,新農村建設迫在眉睫,從上到下一致都認定並且為之努力的事情,如何會有不同的聲音呢?
「噯,書記您是不知道啊。」老人家搖頭嘆氣,「這得從十幾年前說起。」
老人告訴張啟山,桃園村屬於三不管地帶,原先這裡一片水源,是沒有村子的,後來不知何年,大壩的水退了潮,空出些地兒,有幾戶揚中市的人家在這裡安家了,然後人丁越來越多,也逐漸成了一個村落。但問題是,這片水源一大半是倉中市的,屬於揚中的只有那一片旱地,周邊圍繞的水域幾乎都屬倉中,因而揚中市在地域上管轄起來不太方便。
村小學也是一樣的道理,離揚中市太遠,但跟倉中市又隔著水源,兩邊都不好去,只能孤零零遺留了一座小學。
「一來地理位置不方便,二來管轄方也很尷尬,所以就逐漸成了三不管了……」老人拄著柺棍唉聲嘆氣。
揚中市的人打算將這裡的人都遣走的,只是眾人不大願意,市裡財政也不夠,再說了遷走後這片地也沒有合理的開發打算,就這麼擱置了。
後來又準備將孩子們都併到縣裡去,安排宿舍給孩子們住,但村裡人打聽到住宿費還要另外算都拒絕了,家家都不富裕,也出不起這冤枉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