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4章 人才不少(下),大明元輔,雲無風,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高陌對於火器的評價,讓高務實既不爽,又無奈。

大明火器其實品類繁多,發展程度也並不差,但因為軍戶制早已爛得一塌糊塗,因此由軍戶匠人制造的各種火器每當製造樣品呈給上官過目時,每每看來都相當不錯。可是,只要一旦大批次裝備,則質量極其堪憂,“未傷人先傷己”。

這情況要是放在後世來說,就是空有技術優勢,卻礙於生產管理制度極差而根本無法形成真正的戰鬥力。不過好在,現在還沒有袁大忽悠瞎搞,大明的火器發展雖然是按照齊頭並進之勢,沒有找準最佳路線,但至少也還沒有走上歧路。等到袁大忽悠上臺主持遼東軍務,那才是真正開始了一場豬一樣的神操作。

袁崇煥有句名言,叫做“憑堅城,用大炮”,尤其是他寧遠之戰嚐到甜頭後,對此更是樂此不疲,堅信其為真理。但實際上,稍微用點腦子就知道,就守城而言,用紅夷大炮難道真的是有必要的嗎?

在中國至少兩千年的戰爭史上,守城成功的戰例多不勝數。遠的先不說了,就說明朝開國時期,就有朱元璋的侄子兼大將朱文正面對陳友諒六十萬大軍,成功守城三個月,贏得了洪都保衛戰的勝利。

那麼反過來說,倘若面對野豬皮那種冷兵器為主的軍隊,居然一定要用紅衣大炮才能守住的話,難道不是守城者本身的能力是有問題?更更何況守寧遠才多久?

兩天!

從袁大忽悠開始,大明把當時威力最大的紅衣大炮用於和後金作戰,被後世許多人津津樂道,搞得好像是多麼明智的戰略戰術,然而在高務實看來,事實恰恰相反,這本身就是一個戰略性質的巨大錯誤。

紅衣大炮在當時而言,明顯屬於重炮,稍微有點軍事素養的人都知道,重炮對攻城的作用遠遠大於守城——當年德軍造大貝爾塔超級巨炮難道是拿來守城用的?

而對守城來說,在對方並沒有重型火炮的情況下,只要佈置得當,哪怕完全不用大炮,也是能夠守住的。反之,對於攻城一方而言,一旦有了威力驚人的大炮,則原先看來無法攻克的城池,就變得有了攻克的希望。

舉個例子:二戰德軍著名將領、“裝甲三雄”之一的曼斯坦因元帥之所以能夠攻克號稱萬無一失的塞瓦斯托波爾要塞,除了他個人卓越的軍事指揮能力和當時德軍高超的戰術素養之外,那聚集起來號稱史上最強大要塞炮叢集的重炮部隊難道能夠忽略不計?

高務實作為一個“後來人”,儘管不是學軍事出身,卻也知道火器是應戰爭的需要而產生,也是因為戰爭的刺激而發展的。大明和歐洲並不一樣,因為兩者面臨的戰爭環境並不一樣,面臨的對手也並不一樣。

大明面對的主要敵人,一直都是文明程度遠比自己落後的北方遊牧狩獵民族,所以大明作戰的需要,也主要是野戰和守城,幾乎從來不是攻城和海戰。可想而知的一點是:在對方文明程度遠遠落後於自己的情況下,如果大明自己不使用某種火器的話,那麼對方也根本沒有渠道來知曉運用這種火器——知曉和運用都不會,遑論製造?

而西方此時的戰爭,則是處於同一文明等級的不同國家之間的作戰,大家都是農耕定居民族,打起仗來都要攻克堡壘、打攻堅城,也都需要海上炮戰,所以他們是不同國家之間你追我趕。

這種情況的差異,導致大明需要著重發展的火器和西方需要著重發展的火器完全是不同型別的,簡單的說就是雙方的戰爭需求不同。

大明需要的是什麼?是那種輕便靈活,容易運輸,便於製造,適合防守,利於野戰,不過度追求精確度和對堅固目標的摧毀能力,而是殺傷面積大,震懾效果強,對人畜影響大的火器,因為這樣就能抵消北方遊牧騎兵和弓箭的優勢。

而這一時期的西方呢?由於攻城和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宋文華集

姬子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