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095章 破虜(下),大明元輔,雲無風,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景隆、英、傑藏火器地中,人馬遇之,輒爛。戰既解,燕王從三騎殿後,迷失道,下馬伏地,視河流,辨東西,始知營,自上流倉猝渡河而北。”——《明史紀事本末》。

這段話說的是公元1400年,靖難之戰中的白溝河之戰。當時李景隆及郭英、吳傑等合軍六十萬,號稱百萬,在白溝河駐紮,嚴陣以待,平安還帶著一萬精銳騎兵在附近準備遊擊。

這場仗雙方打了很久,由於李景隆在地下埋了地雷,威力驚人,人馬踩到基本都會被炸碎,於是搞得朱棣只剩三個騎兵,甚至差點被活捉,還迷了路,最後只能下馬趴在地上聽水流聲音,才辨別方向,找到回營的路。

這裡出現了一種火器,可以藏於地中,威力很大,“人馬遇之,輒爛”。毫無疑問,這玩意只能是地雷,或者說地雷的先聲。

由於前期地雷主要是石制外殼,所以主要靠裡面的火藥爆炸石殼殺敵,所以叫“石炸炮”——注意這炮字是石字旁。到了後來,明代的地雷開始出現鐵質,並改進了引火裝置。

起初的引火,就是火線,看到敵人來了,估摸一下時間,然後提前點燃引線,這樣敵人到了,差不多就能爆炸了。但是這個缺點太明顯,萬一你估算的時間不準,亦或者對方忽然改變了行軍速度,那這個地雷就炸不準了。

於是後來就用了鋼輪發火——這種裝置可以算是觸動發火裝置,只要踩到,裡面的火石就會和鋼輪摩擦生火,點燃引線,能精準爆炸。據說最開始是戚繼光搞出來的,但這一點存疑——高務實瞭解到,這東西在戚繼光之前可能就有了,只是不太好用,戚繼光後來調集人手對此進行了比較成功的改進。

但戚繼光的改進也只能說是在對比此前的鋼輪點火地雷進步比較大,卻並不能讓高務實滿意。早在軍工私營之前,高務實就已經知道戚繼光式鋼輪點火地雷的點火成功率也沒超過一半,而另一些則又過於容易點燃,導致莫名其妙的自己炸了,以至於當時運送地雷的差事跟玩俄羅斯輪盤賭差不多,會不會在運送過程中順便把小命也搭上,那都是沒準的事。

於是隆慶年間,高務實就用自己畫的圖冊送給戚繼光,請他繼續找人改進地雷。

然而高務實本身也是個半吊子,他只是知道基本原理,自己畫的圖其實也有一些小問題,比如設計累贅等等,於是等到了軍工私營成功推行之後,京華兵工才算是真正開始了地雷系列的大發展。

提到京華的系列地雷、水雷、手雷產品,有一個人是繞不過去的,他叫高翊。

高翊原是逃難軍戶出身,因其家傳製造火器技藝出眾,早年被高務實的大伯高捷在提督操江時收於麾下,尤善製造各種霹靂火球。後來高務實得到三慎園時,被高陌推薦給高務實。[參見本書“小閣老”卷第044章人才不少]

一開始,高務實對他的使用比較寬泛,結果高翊也沒搞出什麼特別優秀的好東西,後來高務實透過考察發現此人對於火銃、火炮這些不是特別擅長,但是對地雷這一性質的東西天賦既佳、技藝也精,於是開始量才使用,讓他專門造“雷”。

這個決定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高翊在五年內設計出十三種各式各樣的“雷”,包括地雷、水雷、掌心雷(手雷),甚至還突發奇想搞了火箭雷——大明的火箭發展還不錯,當然不是後世那種發射衛星的品種,是火箭彈類似的火箭。因此高翊也想利用一下,設計了兩款“載雷火箭”,說是既可以用於攻陷堡壘,又可以用於海戰。

可惜這個設想因為被高務實否決而夭折了,高務實認為這兩件事交給火炮就能解決,暫時不需要考慮用什麼“載雷火箭”。

其實高務實自己也覺得“載雷火箭”的思路未必不行,但他知道京華當時還不能瞎搞。

一來,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宋文華集

姬子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