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04章 京華集團的定位,大明元輔,雲無風,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威逼利誘,輕車熟路。

這十年來,或者更精確一點說,最近這大半年來,高務實好像一直都在幹這種事,不敢說登峰造極,那也應該稱得上爐火純青了。

現在安南的軍權已經被掌握,京華集團和安南都統司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也已經基本劃分妥當,接下來要做的事,就是政務這塊的工作了。

實際上,政務的重要性還真不比軍務差。而其重中之重,簡而言之就只有四個字:殖民地化。

高務實眼中的京華集團,尤其是在對外的時候,就類似於歐洲人的所謂“東印度公司”,它當然是要盈利的,但歸根結底,它是一個殖民開拓的先鋒。

歷史上的英屬印度,就是由“不列顛東印度公司”建立起來的,在該公司滅亡之前,在印度擁有不下於二十萬主要由印度人組成的“公司軍”。

這麼好的經驗不去學習,那就太蠢了。

1757年6月23日,在位於恆河源頭的巴吉拉蒂河邊—個名叫普拉西的村莊,英國人和孟加拉王公西拉傑·烏德·德拉展開了一場戰鬥。英國方面的主帥羅伯特·克萊武率領一支3000多人的部隊,其中包括900名歐洲人和2200名印度人,而他的對手西拉傑則投入了3.5萬名步兵和1.5萬名騎兵。

最終,僅有20多名英軍士兵傷亡,而孟加拉軍隊卻損失了超過1000名士兵。

從規模上來看,這場“普拉西戰役”很難稱得上是一場大戰役,但它的歷史意義卻格外重大。在這場戰役之後,英國人的勢力開始滲透到印度各級政府中,成為印度的實際統治者。更重要的是,這場戰爭代表著東印度公司正式成為英帝國在印度實行殖民統治的“代理人”。

嚴格來說,作為一個歷史名詞,“東印度公司”並不特指為英國東印度公司。在17世紀,“東印度公司”是西歐大多數國家為開拓殖民貿易而設立的一種公司模式,其貿易物件主要是印度、馬來西亞等位於印度洋以及太平洋西面的亞洲國家。之所以被稱為“東印度”,是與被當時西方稱為“西印度”的美洲相區分而言的。

一開始,在西方各國設立的東印度公司中,模式最先進、實力最強大的其實是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他們採用股份制公司的模式,並以長遠經營作為目標來運營,因此被後世看作是“股份制”的開創者。在最強盛的時候,荷蘭東印度公司壟斷了整個東印度的香料貿易,並完全壓制了其他國家的東印度公司的業務。

不過高務實對於“荷蘭先進公司制度”沒有什麼興趣,因為他在京華實施的制度本身也是股份制,只是……太具有中國特色了而已。

這個特色,叫做政治持股,而更通俗的說法,就是權貴吃乾股。

高務實從來沒有在大明國內明確過“京華集團”所指代的物件,但實際上大家肯定都會這樣預設:但凡高務實所掌控、招牌開頭為“京華”二字的任意產業,都屬於“京華集團”。

這個集團,是高務實完全控制的,沒有股權一說。但具體到各個具體的產業,就有了另兩種制度同時施行,即乾股分紅和績效分紅兩種制度。

乾股分紅有兩大類:一是權貴持股,這個想來已經不必解釋了,朱應楨、張元功、李宗城等權貴或者權貴子弟在京華下屬的各個不同產業裡拿到的利潤分紅,就是乾股。

乾股不出錢,享受利潤分紅,但沒有任何決策權——也就是後世所謂的投票權。

另一類是技術乾股,劉家的百寶續命散就屬於這一類。不過更重要的一個技術乾股大頭卻是朱載堉。

朱載堉對一些生產裝置,如煉焦冶鐵工具(高務實提出概念,他負責設計和計算)、船帆形制、滑輪組等的改進,高務實也都給他在產品生產後安排了乾股分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四合院之春華秋實

唐僧掃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