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0章 九邊有兵幾何,大明元輔,雲無風,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萬餘人。眼下由於西懷東制程序以及偏向於“東制”,遼東兵力已經由此前一些年的衰落而重新開始加強,雖然還不到永樂時期的數量,但也有18萬左右。

薊州鎮是九邊中最大的軍鎮,東起山海關,西至慕田峪,全長一千七百餘里。永樂時期駐軍兵力定為8.5萬人,到了崇禎時期駐軍兵力近13萬人。

不過眼下的薊鎮兵力反而超過原歷史上的崇禎朝,因為高拱改革之後,西懷東制的中間節點就是薊鎮,所以薊鎮實際上有一個“功能”,西邊有事要支援西邊,東邊有事要支援東邊,那麼兵力當然要比較充足才行。

而且這一世的戚繼光,由於有高務實迷信般的支援,一直保留了“總理練兵”之權,以至於九邊各鎮常年有部分兵力被調往薊鎮輪訓,使得薊鎮實際兵力經常性高達17-18萬左右。

宣府鎮東起慕田峪,西至西陽河,全長千里。永樂時期駐軍兵力約12.6萬人,崇禎時期駐軍兵力8萬餘人。

但眼下宣府的兵力也超過以上這兩個時間節點——還是由於高黨連續執政的原因,所以宣府這個高黨嫡系的邊鎮幾乎總是第一時間得到加強,不僅包括新式火器,也包括兵力。其唯一的削弱大概就是最近馬芳致仕後,部分騎兵被抽調至遼東這一條了。根據前次漠南大戰時高務實掌握的情況,宣府鎮現有兵力超過13萬。

大同鎮東起鎮口臺,西至鴉角山,全長約六百五十里。永樂時期駐軍兵力13.5萬人,崇禎時期駐軍兵力7.6萬餘人。同樣因為高黨、晉黨執政的關係,現有兵力雖然比永樂朝略低,卻也有12萬左右。

山西鎮東起真保鎮長城,西至黃河邊的偏頭關。由於山西鎮位於大同、宣府兩鎮長城的內側(南邊),故又稱為內長城。主要作用是防止外長城防線被突破後,敵軍長驅直入。作為第二道防線,山西鎮的兵力相對較少,崇禎時期駐軍兵力5.3萬人,現在也沒高出多少,大概6.5萬-7萬左右。

延綏鎮東起黃甫川堡,西至花馬池,全長一千七百餘里。永樂時期駐軍兵力2.5萬人,崇禎時期駐軍約4.5萬人,當前的兵力也介於這兩個時期之間,約莫3.7萬人,不到4萬。

固原鎮東起延綏鎮饒陽水堡西界,西達蘭州、臨洮,全長約一千里。

這一鎮要單說一句,大明初期,西北地區只設了延綏、寧夏、甘肅三鎮,但由於戰線太長,距離較遠,一旦遭遇戰事,三鎮之間無法做到遙相呼應,因此在弘治年間又新增了固原鎮。

該鎮兵力在崇禎時期是近6萬人,現在也差不多是這個數。

寧夏鎮東起花馬池,西至寧夏中衛喜鵲溝黃河北岸,全長約兩千裡。永樂時期駐軍兵力約7萬人,崇禎時期駐軍兵力約2.5萬人,目前的兵力是約3萬餘——因為土默特臣服之後,鄂爾多斯部也比較老實,所以駐軍兵力不多。

甘肅鎮東南起自後世蘭州的黃河北岸,西北至嘉峪關討賴河一帶,全長約一千六百里。永樂時期駐軍兵力約9.6萬人,崇禎時期駐軍兵力約4萬人,目前兵力約6萬餘,不到7萬。

這麼一計算,大明九邊眼下的兵力實際上已經接近原歷史的最高水平,達到了86-87萬左右。

究其原因,其主要增長來源於兩點:一是高拱這些年的財政改革,二是俺答封貢後的邊貿發展與漠南大戰的勝利,對邊貿持續發展都有重要的良性影響,這兩個原因使得大明的軍餉開始變得充足。

當然,以上這些數值之中肯定都有水分,不過此時的水分自然還遠遠不到原歷史上明末的那種程度,按照高務實的估計,砍去三分之一大概就差不多是實數了——可見邊軍的表現還是遠遠好過京營,倘若是京營的話,估計要砍去三分之二,甚至更多。

邊軍砍去三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梟明

紙花船

三國:我要一步一步,成為最高

耐堅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