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2章 宮裡宮外(圓七)岑凌與香料(7K),大明元輔,雲無風,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手開工,自然發展不錯。

岑凌的主要著力點因此被放在香料這一塊。香料不同於植物葉片的香草,是從植物的樹皮、根、花蕾、樹膠與樹脂、種子、果實或柱頭獲取的部分,具有稀有的油精和油脂體的高度揮發性化合物。因此,香料產業其實並不只是摘收果實那麼簡單,其中還是有一些技術性的。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香料貿易可不僅僅是去和歐洲人做,阿拉伯人、印度人也是大客戶,當然最大的客戶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其實是大明。

如果說哥倫布大航行開啟了西方對東方香料的探索之旅,那麼早在地理大發現的千年前,亞洲香料貿易已經開啟了內迴圈。

中國自漢代時期便已有南海諸國的香料進口,到宋元時期達到鼎盛,並延續到明清時代,不過“香料”一詞的記載直到南宋才出現。

在此之前,以及此後的若干年中,中國典籍將沉香、乳香、丁香、肉豆蔻、胡椒等帶有香味的南洋進口植物統歸於“香藥”一類。

實際上,這與香料的藥用價值不無相關。宋元以前,這些南洋進口香料多作藥用。到宋元時期,香藥應用於飲食的記載才逐漸增多,而直到明中葉以後,胡椒、蘇木、丁香、檀香、豆蔻等香藥,才作為調味品迅速充斥日常飲食。

因此後世有學者表明,“香料”與“香藥”的涵義基本重合,其微弱的區別可能是,“香料”多具有調味功能,“香藥”則更重在藥用價值。故,古代中國香料貿易包括了“香料”與“香藥”兩大品類。

中國自身缺乏香料資源,依賴於與南洋國家的貿易。在香料、香藥名目中,丁香、肉豆蔻、胡椒、檀香和龍腦香等,均產自古代南洋地區。

其中,丁香和肉豆蔻甚至在十七世紀以前僅在南洋的特定島嶼上生長。比如說,丁香採摘自丁香樹,丁香樹僅生長在摩鹿加群島;肉豆蔻和肉豆蔻幹皮則產自肉豆蔻樹,生長於班達諸島。因此,丁香和肉豆蔻極為珍稀。

相比較而言,胡椒、檀香和龍腦香等較為普遍。蘇門答臘和爪哇都有胡椒生產中心,產地多達25處左右。而檀香和現稱天然冰片的龍腦香,在蘇門答臘島和加里曼丹島都有產出。

在中國古籍的記載中,產自古代南洋的香料品種更為豐富。

宋代趙汝適所著《諸蕃志》便記錄說,三佛齊“土地所產,玳冒、腦子、沉速暫香、粗熟香、降真香、丁香、檀香、荳蔻”;

闍婆國“出象牙、犀角、真珠、龍腦、玳冒、檀香、茴香、丁香、荳、蓽澄茄、降真香、花簟、番劍、胡椒、檳榔、硫黃、紅花、蘇木、白鸚鵡……”

到了明代,亦有多處記錄古代印尼所產香料品類。其中,《西洋朝貢典錄》載,“(三佛齊)其土物多黃速香、黃蠟、降香、沉香”。

《瀛涯勝覽》載爪哇國“土產蘇木、金剛子、白檀香、肉豆蔲、蓽撥、斑貓、鑌鐵、龜筒、玳冒”;舊港則“土產鶴頂鳥、黃速香、降真香、沉香、金銀香、黃蠟之類”。

古代商業比較簡單,往往是需求產生市場,而現代商業則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做法,叫做創造需求、開啟市場。

本書前文有述,大明早年的朝貢貿易,因為皇室壟斷的原因導致天下官民怨聲載道,此後隨著海禁,大明國內對香料的“需求”急劇萎縮。這種萎縮其實根子上不是需求萎縮,而是由於不準進入而使得民間只好放棄。

隨著高拱開海、高務實擴大貿易,大明民間對香料的需求在這些年快速回升。然而高務實尤嫌不夠,因為他知道大明一貫的問題很明顯,它是官府窮而民間富,事實上民間是有基礎“提振消費”的。

於是,京華這些年在大明國內想方設法擴大香料銷售,其中包括時不時來個“每月半價日”之類商業模式上的降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諸天:我在萬界成為傳說

寸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