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2章 宮裡宮外(卌二)搖光出鞘,大明元輔,雲無風,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此時的高務若尚不知前方有埋伏,他還在腦子裡盤算這一路抵達新鄭的速度夠不夠快,夠不夠他趕在新年之前回到家中。

新年對中國人來說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尤其是對於一個成年後已經很少能回老家過春節的人而言,倘若有機會趕上,那是一定要趕的。

高務若尚未成年時便因為自覺不是考進士的那塊料,寫信與自己的長兄高務實商量了一番,最後得到兄長的許可前往京師,混了個“國子監讀書”的恩蔭。

“國子監讀書”在大明朝往往並不應該看做一個動詞,而應該看做一個名詞。

洪武初期,根據來源不同,國子學的學生可以分為兩類,分別是官生和民生。官生是由皇帝指派的,不僅包括各級官員的子弟,還包括土司子弟、海外留學生;而民生則是由地方官員保送的民間俊秀。

“太祖高皇帝初定國子為官生、民生二等,官生取自上裁,民生則由科貢。”

“洪武元年,生徒選入國子學者,品官子弟為官生,民間俊秀為民生。”

洪武十五年(1382年)三月,朱元章下詔改國子學為國子監。此後,進入國子監學習的學生通稱監生,其中品官子弟稱為廕監,廕監又可分為官生和恩生。

在以前的制度中,因父兄的功勞而被授予官職,稱為任子之制。明初沿襲這個制度,規定一品至七品的文官,可以讓一個兒子承襲其俸祿。後來,請蔭的門檻提高,三品以上的京官才可以請蔭。

此外,皇帝有時特降恩旨,讓某些官員子弟進入國子監學習,不限官員品級,這些學生被稱為恩生。這個恩生制度是從建文元年開始出現的。

與出身於官宦之家的品官子弟不同,民生來自普通百姓家庭,又可分為貢監和舉監。舉監是指送入國子監補習的會試落第的舉人。貢監則是指貢生入監,貢監分為四類,分別是歲貢、選貢、恩貢、納貢。太祖時期,貢監主要是指歲貢。

不過,這都和高務若無關,因為他入國子監走的是恩蔭,而之所以去國子監,本質上也就是拿個“文憑”——監生。

剛才其實已經說了,有明一代的國子監學生通稱“監生”,依其來源分為四類:一是會試落榜的舉人,稱為“舉監”;二是地方官學生員選拔入監的,稱為“貢監”;三是一定級別以上的官員及功臣後代,稱為“廕監”;四是繳納錢物而買到的監生資格,稱為“例監”。

這四種監生的地位和對朝廷的重要性當然是不同的,舉監為貴,貢監次之。這兩類都會被看做有一定本事、一定前途的讀書人,因為他們學問底子都不錯,將來還是有機會高中進士的。

後兩種裡頭,廕監為貴,例監為賤。兩者其實一般都會被認為沒什麼本事的傢伙,讀書方面基本沒什麼前途。至於為何廕監還能“為貴”,那自然是因為這種人大抵會有個好爺爺、好爸爸,亦或者其他身居高位、卓有功績的家中長輩。

至於例監……您一個花錢買文憑的就不要考慮什麼“人皆敬之”的事了。畢竟大明朝的官場首先講考試成績,其次講門第出身,您老兩項都不沾邊,只有滿身銅臭,那還說個什麼?

不過話雖如此,但其實只要是個監生,理論上都是有機會做官的。只不過前三類監生可以獲得做官機會時,可選的職務比較好。

按照規定,“京官六部主事、中書、行人、評事、博士;外官知州、推官、知縣,由進士選”。而“京官五府、六部首領官、通政司、太常光祿寺、詹事府屬官,由官廕生選。”

監生前三類,就統稱為“官廕生”。而例監就不同了,授職者僅得選州縣左貳及府首領官,若京職則光祿寺、上林苑或邊遠直省。

這樣一來,他們不僅被視為異途,而且後期由於例監人員越來越多,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四合院之春華秋實

唐僧掃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