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1章 朝歸倭附(圩一)上中下三策,大明元輔,雲無風,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便明軍只圍不攻,那麼再有十天左右,日軍也要餓死大半,剩下的人精疲力盡,還是無力再戰。
家康完全相信這個判斷,因為他知道清正寫這道戰報的時候,城中的日軍已經開始吃土了——物理意義上的吃土。
然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明軍居然先頂不住傷亡了,主動停止了進攻,結果給了日軍一定的喘息之機。不少日軍趁機分批溜出城外,跑到海邊叉魚打魚。
雖說他們沒有合適的工具,實際魚獲非常有限,但日軍的口糧配給量本來就不到明軍的一半,屬於是食量非常小,養一個明軍的糧食能養兩個日軍(當然這也導致日軍個子矮,在雙方戰鬥意志差不多的情況下如果單兵肉搏,日軍會明顯居於力量劣勢);
二來魚獲雖少,對士氣的振奮卻很大,這導致後來明軍恢復攻勢之後赫然發現日軍居然又精神起來了,反過來又影響了明軍自家計程車氣。
總之,家康的觀點就是明軍比日軍“嬌氣”,亦或者他們自認為自己比日軍更“值錢”,不肯白白消耗。甚至家康還覺得,可能明軍的將領也這麼認為——畢竟自己一方乃是天兵天將嘛,怎麼能跟蠻夷比人命低賤?太沒天理了。
明軍整體如此,那麼高務實自家的私軍呢?無疑只有更甚。
這個觀點也是有理由支撐的,那就是他透過秀忠所得知的京華武裝家丁薪俸、撫卹金和撫卹政策(政策主要針對傷殘、戰死家丁的家人)。
雖然家康知道京華極其富有,但戰死一人需要裡裡外外撫卹出去數十兩銀子,那還是太嚇人了。日本要是按照這種政策辦事,兩個大名之間隨便打上一仗,恐怕至少得休息十年,這十年時間不是幹別的,就光勒緊褲腰帶還錢了。
所以家康認為,讓高務實不願意直接發動戰爭征服日本的最佳思路,就是讓他認為打下日本是個虧本買賣。這個代價都不需要太大,只要三崎城中守軍那樣的武裝家丁可能戰損一萬人,估計高務實就要仔細考慮這仗是不是應該避免,是不是可以考慮另想辦法實現自己的目的。
如果高務實決定“另想辦法實現目的”,那就意味著德川家康至少避免了“下策”的最壞結果,到了“中策”層面。
中策,家康認為站在高務實的角度而言,主要就是戰略威懾,當然也或許會打一場規模有限,但影響不小的區域性戰爭。
這場仗具體會發生在哪裡不好說,不過家康認為大機率應該會在日本的核心區域,針對的目標應該是某家全日本公認的、實力較強的軍隊。
符合這個條件的地區,首當其衝便是近畿,而夠格做那支敵方軍隊的,無外乎五奉行手中的豐臣嫡系軍、德川軍、前田軍或者毛利軍等等五大老級別的軍隊——豐臣家武將派手中當然也有強軍,但他們個個都是大名,單獨一家不足以與京華一戰,要組成聯軍又太難,所以家康沒考慮。
德川軍肯定不會去和京華軍作戰,家康對此有非常清醒的認識:三比一的兵力都未必能打得過,就算想辦法湊夠更多兵力、佔盡了戰術優勢最終打贏了,那又怎樣?
真要是把高務實惹毛了,他光在南疆就有二十多萬大軍,在大明國內有多少,至今還沒人能給家康一個準數。
如果高務實覺得折了面子非要找回來,隨著他一聲令下,十萬京華武裝家丁登陸日本,那不是又回到“下策”去了嗎?何況這種局面的下策可比預想中的還要糟糕,因為德川二字將徹底成為歷史。
所以家康早就和高務實商量好了過繼的事,這樣德川家肯定不會成為打擊目標。那麼,現在近畿可能成為京華打擊目標的是誰?無非兩支:豐臣親軍,以及剛剛從加賀調來的前田軍。
正因為如此,家康聽說甲斐姬到了堺港,而且問他“是否需要幫助”的時候,他才會那麼吃驚,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