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76章 伐元(三十)請纓,大明元輔,雲無風,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布日哈圖對高務實此刻思考中的三路合圍自然是有所考慮的,不過他與高務實雙方立場不同,所面臨的局勢也不同,故其擔心的事情也有不同的側重。
與其說布日哈圖現在擔心察哈爾大軍在數日之後可能面臨三面合圍,不如說他更擔心察哈爾那近四十萬部民的動向。
無論是在布日哈圖眼裡,還是在圖們眼裡,察哈爾汗庭這六萬精銳只要鐵了心要跑,終歸是能跑得掉的,大不了損失一批斷後部隊。即便明軍調動了六十萬大軍又如何?哪怕因此拼個傷筋動骨,至少主力大軍要走依然能走。
明軍現在的戰鬥力相較於二十年前來說,的確可以稱得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點無論圖們還是布日哈圖都不得不承認,畢竟他們此前已經試過好幾回了,冷冰冰的戰績擺在那裡,拼死抵賴毫無意義。
然而,明軍的戰鬥力再如何提升,也改變不了明軍主力始終是其步兵軍團這一格局。明軍的騎兵部隊的確也有很大的提升,比如戰馬配備比例總體而言翻了一倍不止,甚至騎兵部隊的總規模也將近翻了一倍。
可是那又如何?那就代表明軍現在足以對蒙古騎兵打出殲滅戰了嗎?當然不行,哪怕明軍騎兵現在擁有火力、射程優勢,也只代表他們擁有正面迎敵蒙古騎兵的實力,而論機動性則依舊是蒙古騎兵獨步天下。
為什麼?不僅僅是高務實已經想到的戰馬比例、挽馬數量之類的明顯硬指標,還有其他方面造成的影響。
比較有意思的一點是,隨著京華的鋼、鐵產能逐年提升,以及高務實位晉戶部尚書之後對軍隊的財政投入日益加大,這幾年明軍獲得的軍費也在水漲船高。
這當然是好事,但也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比如說九邊明軍的財政富餘了之後,又考慮到可能要和蒙古人草原決戰,因此除了買馬之外,還為明軍騎兵提升了裝備水平。
武器方面不用他們管,這事兒兵部方面按照高務實的期望,已經給他們統一換裝了京華的騎槍,後來考慮到馬上拼刺刀實在不太靠譜,又補回了之前的馬刀,實行了冷熱兵器合用。
與此同時,兵部考慮到蒙古人戰損擔心的是人力損失,而明軍自己更擔心的卻是高額的撫卹金損失(由高務實在遼東率先實行,後來被推廣到了九邊),因此又為明軍騎兵配備了新式戰甲及戰馬具裝。
先說前者,也就是補回給騎兵部隊的馬刀。這一點上高務實此前算是走了一段彎路,後來發現馬刀還是不能省,又給補了回去。補回去的馬刀是經過重新設計的,甚至高務實本人都參與了最終定型。
這些馬刀以京華騎丁們原先用得最順手的雁翎刀為基礎做出了一些改動,製成短柄、窄刃、微曲的形狀,實際上非常像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哥薩克“恰西克馬刀”。
由於京華的鋼材質量較高,這種馬刀長三尺六寸(1.2米),帶平行血槽,做到了比號稱“天堂之刃”的恰西克馬刀略長一點,但仍然維持足夠強度。至於重量則如恰西克一樣足夠輕,全重為三斤一兩。
馬刀屬於武器,增重三斤一兩也不算多,還算能夠接受,但防具方面可就不同了。
首先是明軍騎兵本身的罩甲有了變化。高務實早年玩遊戲時還挺喜歡重灌騎兵的,畢竟數值都很誇張。不過,隨著後來的某些瞭解,開始產生了一種新的想法,即在東亞範圍內而言,重灌騎兵用處不大,即便配備,也無需太多。
由於他是管錢袋子,兵部也在他的影響範圍之內,於是重灌騎兵在明軍中的配置比例的確很低,一個萬人規模的騎兵部隊裡頭,重灌騎兵通常不滿一千,大致在八百左右。
明軍騎兵重點發展的是“半具裝騎兵”。這一點其實本身也契合有明一朝的騎兵建軍思想,即騎兵四大寶:軟弓、長箭、快馬、輕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