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1章 朝歸倭附(十五)端水,大明元輔,雲無風,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史上萬歷對待言官的集體激烈抨擊乃至謾罵,皆採以留中不發、不予理會的方式冷處理,其實是從側面反映了明代尤其是中後期皇權的疲弱,根本到不了所謂“君權空前絕後的膨脹”。

而這些,也正是之前所提及“尤其如萬曆等怠政之君主權力,始終無法恢復於洪武永樂朝之皇權巔峰之因”。

然而在後世很多人那裡,每每論及言官之直言,便常有論者便要提出所謂“廷杖之下,臣子噤若寒蟬,不敢奏對忤旨,甚至只懂阿諛奉承……如此便造就了明代君權獨c的空前膨脹”云云的陳腔濫調。

這類論點看似合理,但若細究歷史,則發現所謂“廷杖令士風頹靡”一說,只是想當然的推論結果,並不符合史實,也並不成立。

事實上,當時許多言官沽名釣譽,以廷杖作為獲得聲望乃至升遷的手段。正如當時禮部尚書于慎行所言:“近世士大夫以氣節相高,不恤生死,往往視廷杖戍遣為登仙之路。一遭斥謫,意氣揚揚,目上趾高,傲視一世,正所謂意氣有加也。”

許國也曾憤慨地指出:“邇來建言成風,可要名,可躐秩,又可掩過,故人競趨之為捷徑,此風既成,莫可救止。”

而孟森也曾道:“至明之廷杖雖酷,然正人被杖,天下以為至榮,終身傾慕。”

可見,所謂“廷杖之下,士風頹靡,只懂阿諛奉承”之論調,恐怕與明士風之實況所不符。以廷杖之說而論明代君權之空前膨脹,其實難以成立。

那麼大明朝的君權到底是個什麼情況?

既主導行政之決策權,所以大明的君主看似獨c,而由於言路之開放,導致君主又處處受制,只能以表面寬大的“留中不發”手法處理。

這一切的背後,其實是君權面對言官們史無前例的激烈抨擊而無力處理,只得自我“擺爛”、不予理會。

這種置若罔聞看似是帝王的傲慢,其實事實正好相反,這是君權面對過於強大的輿論和道德壓力所展現出的無能為力,是典型的疲弱不堪。

當然,原歷史上的朱翊鈞與當前的朱翊鈞顯然有所不同。如果說原歷史上的朱翊鈞是被文官集團的“非暴力不合作”給搞得沒脾氣了,那麼現在的朱翊鈞相對而言日子卻好得多。

朱翊鈞現在處境的“好”,可以說主要是依靠實學派改革得來的,當然也有高務實憑藉這些改革而打出的數次大勝作為加成。

實學派改革的目的歸根結底就四個字:富國強兵。從其所達成的階段性效果來看也正是如此。

從富國的角度來看,戶部歲入相較於嘉靖末年和隆慶朝已經翻倍都不止,而且很多不必要的支出又被砍掉了——例如宗室開支減少了三分之二,驛站開支減少了四分之三,原先年年虧損還禍害九邊的官營軍工大部分關停等等。

一邊是不必要的支出大幅減少,一邊是戶部歲入大幅增加,這一進一出之間,朝廷的財政體系立刻從瀕死邊緣恢復了活力。現在這局面,不說完全健康吧,至少不再是病入膏肓的模樣,這是毫無疑問的。

從強兵的角度來看就更加直觀了。原先的京營號稱有四十萬大軍,外界也以為至少還有二十萬左右多少有點戰鬥力,可事實卻是百無一用。

當時的京營到了什麼程度?連京中要舉行些象徵性的儀式需要點卯時,京營都得花錢僱人充門面。真就只在名冊上養著幾十萬大軍,但要花的錢倒是一文都少不得。

現在呢?京營還真就有了三四十萬人,但其中三十萬左右都在生產建設兵團,他們只負責幹活、不負責打仗,打仗的事全部交給了六萬多人的禁衛軍,而禁衛軍則已經證明了自己非常能打!

生產建設兵團一成立,原本只存在於名冊計程車兵很快就齊活了,這不是高務實懂法術,而是他懂人心、懂制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四合院之春華秋實

唐僧掃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