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69章 戰爭序曲(十七)手雷三段擊,大明元輔,雲無風,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做得大一點,重量著實不輕,因此擲彈兵團計程車兵基本都是身高體壯臂力大——嗯,一提這個形象大家基本應該猜到了,這一點做的最極端的就是毛子。
在亞歷山大一世的時候,新兵入伍後直接先按照身高安排大致去向,只有最高、最壯的那些才可能成為擲彈兵,而最矮、最適合藏在草叢裡的就會參加輕步兵訓練。因為這些原因,可以說擲彈兵們從一開始就比一般的線列步兵在地位上高了一截。
其次,擲彈兵的手雷“齊扔”雖然比滑膛槍的齊射射程短,但是隻要夠得著,那可是非常有震懾力的攻擊方式。滑膛槍的威力再強大,也只能擊中線列前一到兩排計程車兵,而手雷的威力是可以直接對敵人整個士兵整列進行殺傷的,殺傷的同時還能打亂敵軍陣型,還會在敵軍後排士兵中造成驚恐甚至全線崩潰。
如此再加上擲彈兵整體比一般士兵強壯這一點,所以在排隊槍斃的年代,擲彈兵們通常是被當作攻堅力量,用於扭轉區域性戰場局面或者壓垮敵人的最重要一擊來使用的。
戰術安排一般是這樣:先是排槍,然後佇列前進,等到了擲彈距離後擲彈,然後直接刺刀衝鋒。別看這個正規化好像很呆板,一點“戰爭藝術”的感覺都談不上,但其實一般真打到這個程度的時候,對面往往已經潰散或者處在潰散的邊緣了,最後看到比自己高大一圈的天降猛男們刺刀衝鋒殺將過來,舉手投降顯然是個不錯的選擇。
這個作用有點像一戰和二戰裡的shocktroops,當然也有例外的時候,比如在邦克山之戰中,英軍精銳的擲彈兵數次衝鋒居然就被大陸軍擋下了。
但是不管怎麼說,擲彈兵們常常有比普通士兵更多的撈戰功的機會,當然也會更加危險,所以被當做精銳倚重也名副其實。
順便提一句,毛子那群奇葩們再次把擲彈兵用到了極致:倚重於獨角獸炮帶來的遠端火力優勢,外加他們一貫彈藥不足,即使是擲彈兵得到的射擊訓練也不多,再加上蘇沃洛夫的300碼刺刀衝鋒戰術……所以毛子擲彈兵團基本無視射擊,甚至恨不得彈都懶得扔,直接上刺刀“烏拉”就完事,結果事實證明這招對法國人居然很有效。
大明對這些花式火器的使用比花式火器本身還花式,基本上沒有固定用法,或者說這個時代的武器研發生產體系和戰術指揮體系根本就沒能配套得上,完全玩脫節了。
大致上,身處後方的工匠們按照自己的想象“開發”新的火器,前方的將領們根本搞不清自己攜帶的那數十種火器每一種到底應該怎麼用、用到什麼場合,因此實際到了戰場上往往亂搞一氣,幾乎是任由低階軍官瞎指揮,甚或士兵本人自由發揮。
這種局面直到戚繼光橫空出世才有了一定的改變,很多看起來花哨無比的火器都被戚繼光無視,轉而選擇了一些更能產生實效的武器來搭配使用。不過,對於爆炸類武器,戚繼光雖然使用,而且花了不少工夫改進,但最終使用的範圍還是不大。道理是明擺著的,爆炸威力不夠,使用侷限性太大了。
這一局面,隨著京華的火藥技術進步得到了改善,手雷開始慢慢裝備到京華自家的武裝力量體系之中。至於明軍方面,禁衛軍採購了一些,但是不多,其他九邊各地暫時還未大規模採購——倒不是因為別的原因,只是因為邊軍沒有禁衛軍的財政那麼富裕,現在還在為擴大騎兵規模與完成全軍“火槍刺刀兵”進化而努力。
京華的火藥技術進步使得其生產的手雷無須歐洲早期手雷(或手榴彈)那樣的大小,而體積既然小了,對士兵個頭的要求自然也就可以相應降低,因此京華內部測試了一段時間之後,除了精銳步軍會裝備給士兵數量不等的手雷之外,還為騎丁大規模配備了這種武器,因為它就是典型的“行動式一次性火器”。
在這個月亮時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