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69章 戰爭序曲(十六),大明元輔,雲無風,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無防備,在發現遭到偷襲之後也沒法在深夜裡快速完成陣型轉換,以至於京華騎丁命中的目標居然高達四百餘,實際創造了三百左右的傷亡,但是察哈爾騎兵並沒有崩潰。
汗庭精銳到底是有幾把刷子的,坐鎮中軍的布日哈圖更不是省油的燈。這位蒙古汗國的執政、圖們大汗的軍師第一時間判斷出來者的身份肯定是京華騎丁——因為明軍騎兵一般不會打完一輪火槍之後居然選擇停住前進的步伐,開始在馬上進行填裝而準備第二波火槍射擊。
如此在意火槍的發揮,那是高務實當初指揮步兵的風格,明軍騎兵的兩種主要作戰風格都和這個打法不沾邊——遼東李家軍的習慣打法是先用一支小規模精兵頂上去與敵軍纏鬥,然後主力大軍看準機會加入戰場一舉奠定勝局;
馬家軍、麻家軍等宣大系騎兵則更有蒙古範,喜歡先用輕騎兵遠端射擊(無論火槍還是弓矢),待敵人迎擊之時回撤,然後開始周旋,進行遊走式射擊,等敵軍陣容走形再以精兵直取中軍。
這兩種戰法無論哪種,都不太可能出現眼下這般當場填裝彈藥,準備下一輪射擊的情況,這打法只有可能是京華的騎丁。
布日哈圖非常果斷的下令:前軍靠河回撤,中軍打“右勾拳”,斜斜地往東邊繞襲。他們被要求一邊以弓矢亂射爭取打亂京華騎丁的節奏,一邊繞到京華騎丁的背後去,做出一副要包抄對方的態勢。
老實說,如果京華騎丁的武器裝備與黑衫騎士類似,那麼此刻高江的指揮顯然有很嚴重的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也就是停下來裝彈這一條。
此時歐洲火槍騎兵的代表是黑衫騎士,黑衫騎士的作戰單位通常是300-400人的中隊,排成緊密隊形,保持20-30的橫列。前排的騎兵開火後,向兩側分開,退到陣列後方重新裝填彈藥。
這種行進間射擊戰術本來是西班牙步兵的發明,以此保證不間斷的火力。等到對方的陣形被轟擊鬆動後,騎兵中隊一擁而上,用佩劍和槍柄驅散敵人。
從戰術思路上來看,黑衫騎士的思路很清晰,就是在雙方短兵相接之前保證火器的不間斷火力。這個思路與高務實指揮步兵時幾乎一模一樣,本質上都是確保火力的連續性,提高單位時間內的火力密度,顯然是正確的。
但有一個問題,步兵和騎兵的機動性是不同的,裝填難度也不一樣,所以步兵可以搞密集陣型下的三段擊,而騎兵要想照搬卻明顯難得多。並且,如果騎兵真的這樣做,那實際上就把自己變成了騎馬的火槍步兵,在戰場上的作用和步兵幾乎沒有區別,然而騎兵的單位密度不可能達到步兵的程度,故其火力密度也就不可能有步兵那樣高。
換句話說,這樣做的騎兵純屬揚短避長。
德國的黑衫騎士用的武器是手槍,射程有限,威力也有限,但因為是手槍,故在裝彈量因為技術原因無法提高的情況下,他們可以採取一人配N把手槍的辦法提高備彈量,相對提高火力密度。
然而京華騎丁並不配備這種只能打一槍的手槍,京華的騎槍是在步槍基礎上改進而來的,大致特點是槍身略短、精度下降,同時重量減輕、槍體強度提高,並調整了人體工程學設計,使之方便加裝更長的刺刀之後進行近戰。
用槍柄式刺刀近戰絕非最優選項,所以京華的操典規定:火槍騎兵一般只在追擊殘敵時使用刺刀,與敵近戰肉搏則需換上雁翎刀。
顯然,雁翎刀是用來打鬥的,尤其是針對使用彎刀近戰的蒙古人。而刺刀之所以用於追擊殘敵,是因為在這種時候通常預設敵方已經沒有抵抗之力,不會反擊了,所以“刺”就成了最簡潔明瞭的殺敵手段,不僅無須多餘動作,也不浪費體力。
高江此時的指揮看起來有一個大問題,他實際上也在把京華騎丁當做騎馬的步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