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69章 戰爭序曲(八)圖們出征,大明元輔,雲無風,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口期這個詞,但並不意味著他想不明白這其中的道理。明人現在只缺草場,如果他們如恢復大寧城那樣持續“恢復”對塞北草原的控制,一旦草場不再成為限制,蒙古人的騎兵優勢遲早化為烏有。

到了那個時候,明軍既有人數優勢,又有裝備優勢,甚至還具備了兵種優勢,那蒙古人除了乖乖臣服之外還有什麼其他指望?指望全都去死嗎?

眼見得阿巴岱賽音汗面色一步步陰沉,最終黑的如鍋底一般,布日哈圖知道火候到了,嘆息一聲道:“大勢已然危如累卵,我蒙古右翼卻還認賊作父、助紂為虐,殊不知明蒙之爭絕非明人與察哈爾之爭,實乃漢人與蒙古人之爭。

蒙古分裂如此,各部之中仍有許多不遵大汗號令,以為能仰漢人之鼻息,吃一口殘羹冷炙也是夠的。他們卻不知察哈爾若是敗了,其實便是整個蒙古敗了。我恐將來之蒙古人,欲仰漢人之鼻息而不可得,因為他們已經將生殺予奪之權徹底交到了漢人手裡。”

布日哈圖這話顯然有危言聳聽之用意,畢竟他這話裡頭只分析了力量對比,卻沒有分析統治成本。即便高務實的一切計劃都能順利推行,漢人也不可能真的去生殺予奪,依舊要講究統治藝術,也就是政治能力。

政治本就是妥協的藝術,全都殺完叫什麼統治?漫說高務實不會有這種想法,就算一貫在相關政策和思想上走極端的大明朝廷,也不會誇張到這個地步。

何況高務實要的是將蒙古核心化,核心化怎麼可能用造就兩個互相視為死敵的辦法來進行?布日哈圖這話其實連他自己都不信,但並不妨礙他說來嚇唬阿巴岱賽音汗這種政治水平較低的傳統王公。

果然,阿巴岱賽音汗聽了布日哈圖這番話之後連稱“執政高見”,並表示外喀爾喀各部一定完全聽命於大汗,而且願意儘自己所能去說服如內喀爾喀等於之有聯絡的部族。同時還再次重申他對圖們大汗的承諾:本次作戰一定全力以赴,一切為了蒙古,為了成吉思汗!

雖然這番話裡有多少水分即便布日哈圖也難以確定,但布日哈圖還是大力稱讚了阿巴岱賽音汗一番。雙方再次緬懷了一下蒙古過往的榮光,這才親密如故舊似的離開了這處馬場。

次日,圖們汗舉行出征前的大祭祀並“燒琵琶”。祭祀這個不必多說,漢人以前也經常祭祀,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嘛,不過軍事出徵的祭祀在唐宋之時就已經很少了,國家主要保留春秋二祭。

但蒙古人不同,從成吉思汗起就十分重視祭祀,而關於出征的祭祀之中則有一個關鍵性的專案,便是“燒琵琶”。

“燒琵琶”不是真的拿個琵琶去燒,而是燒獸骨,一般而言是燒羊骨。熟悉那段歷史的人都知道,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大漠的時候,整個蒙古高原尚處於奴隸社會時期,至少要比中原王朝落後許多。因此,在祭祀方面,蒙古人有著很明顯的奴隸社會的痕跡,熱衷於獸骨占卜,即所謂的“燒琵琶”。

《黑韃事略》有這樣的記載:“其占筮則灼羊之枚子骨,驗其紋理之逆順,而辨其吉凶,天棄天予,一決於此,信之甚篤,謂之燒琵琶,事無纖粟必佔”。

成吉思汗每次出征之前,都會讓自己的寵臣耶律楚才進行“燒琵琶”儀式。一旦發現結果不如人意,就會停止軍事行動。雖然這樣的行為在後世看起來有些可笑,但是在那個時代,這是一件非常嚴肅莊重的事。

那麼,怎樣去判斷吉凶呢?根據記載,成吉思汗讓身邊的奴隸拿著羊骨去燒,燒黑之後拿給他看,如過看到上面的裂紋是呈縱的直線,就可以採取軍事行動;如果骨頭是橫的裂開,或是裂成碎片,則需要等待時機再做決定。

羊骨已經拿去燒了,圖們汗靜靜地等候在主位之上,參與祭祀的臺吉、將領們也都肅然而立,等候上天的決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明瞎眼嫡長孫,老朱寵我寵瘋了

河套大聖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