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1章 南察風波(卅一)全能,大明元輔,雲無風,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明蒙雙方都號稱取得了葉赫河大捷,但大捷與否本身要看雙方的戰略目的,某種程度上而言,雙方的戰略目的確實都達到了。
明軍此次出兵的目的在於拯救葉赫、穩定北關,這個目的在葉赫河大捷之後顯然是達到了。蒙軍主力撤退之後,當曹簠領兵趕往西城之時,西城的幾百蒙古守軍正在撤退,曹簠順利接收了西城。
蒙軍此番東侵的目的相對則更復雜一些,亦或者說他們的目的從一開始就很有彈性,可以分為幾個檔次。直接搶奪北關當然是最佳目標,但當明軍直接出兵兩萬精銳的時候,布日哈圖就知道這個目的很難達成了。
雖然如此,但布日哈圖並不著急,他還可以攪亂遼東,以北關的混亂激起女真內部的爭奪,以此來讓讓大明分心。至於蒙古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那自然是漁翁了,而且是個很主動的漁翁,如果鷸蚌雙方想要停下來,蒙古就去添把火,如此一來大明遲早還得出手。
出手,那就意味著要浪費力量,無論人力物力財力還是時間,大明都必須有所付出,這樣就為蒙古緩解了壓力、拖延了時間。
是以按照這個思路,其實蒙古人連葉赫河之戰都本可以不打。只是,布日哈圖總覺得自高務實打出漠南之戰以後,明蒙雙方的戰略態勢就被扭轉,由原先蒙古人主動進行的持續擾邊而大明被動防守,變成了大明開始養精蓄銳、制定“東制”國策,意圖一舉征服蒙古。
這樣的攻守逆轉發生在已經建國二百餘年的大明身上,布日哈圖實在難以容忍。即便過去明軍也偶有燒荒行動,那也不過是出塞燒把火就走,曾幾何時敢把滅亡蒙古當做目的?
所以布日哈圖的危機感很重,他敏銳的察覺到大明的改變來自於高務實,明軍這些年的戰鬥力提升,無論戰術、武備,都和高務實有著密切的關係,何況他本身還成為了大明的“天下第一文帥”。
敵人贊同的就是我們反對的,敵人想堅持的就是我們要打倒的。明軍想養精蓄銳,布日哈圖就要讓大明不得安生,所有的謀劃歸根結底都是為此。
當葉赫的實力已然遭到打擊,當哈達的虛弱暴露在所有人眼前,當努爾哈赤的貪婪為眾人察覺……布日哈圖的策略其實已經完成了大半。
但這一次布日哈圖卻不太願意立刻收手,理由是他發現明軍的戰鬥意志已經超出了他原本的估計,到了不得不遏止一番的地步了。
這從哪判斷出來的?從葉赫東城城下遭遇時明軍不退不讓的表現中發現的。
過去的明軍是很少有主動擺出要與蒙古騎兵主力做野戰決戰姿態的,但這一次曹簠卻偏偏做出了要強行攻擊葉赫東城城下蒙軍主力的動作,這意味著明軍——至少明軍精銳已經完全不懼蒙古主力,有信心與蒙軍主力野戰決戰了。
這樣的信心是蒙古人最擔心的,大明在人力物力財力各個方面對蒙古形成碾壓之勢,一旦其麾下的百萬大軍都不再畏懼蒙古鐵騎,敢於蒙古騎兵做正面交戰,則蒙古將來何以自安?
而這信心的來源,布日哈圖思來想去,覺得最大的可能就是高務實的三次大勝都是以步制騎。
雖說高務實的三次勝利之所以顯赫輝煌,前提是他的謀劃總能讓蒙古騎兵陷入不得不與之決戰的窘境,而他又能形成區域性優勢,或包圍或伏擊,因此戰果驚人。可是布日哈圖不得不反問一句,在高務實之前為什麼明軍就做不到這一點呢?
道理並不複雜,原先的明軍,你就是讓他們包圍了蒙古騎兵,也沒法真正將其堵死,蒙古人只要真正面臨絕境,一個衝陣也就殺出去了。
惟獨到了高務實掌兵之時,明軍不僅火力出現大幅躍升,而且拿出了一套專門對付騎兵的辦法,也就是所謂的刺刀陣。
“刺刀陣”這個說法,本身來源於大明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