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56章 靴子落地(下),大明元輔,雲無風,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個地方,這顯然是不可能成功的。而西班牙王室投入這麼多,卻沒有看到回報,於是就將這次行動看做是一場賠錢的買賣。

作為西班牙在臺灣的最大對手荷蘭,此時也已經佔據了臺灣的南面,但他們也並沒有放棄臺灣北部,但他們當時的局面也非常緊張,兵力有限,所以他們則需要用有限的兵力去應付戰場。

但到了1640年,西班牙在臺灣幾乎就要自行崩潰了,很多曾經的軍事要塞都裁撤掉了,駐守在此的一些士兵都回到了菲律賓,只留下了不到400人駐紮在臺灣。

1641年,荷蘭看到了西班牙衰敗的局勢,於是就試探性的向西班牙遺留下的軍隊發起了攻擊。為了更好的瞭解西班牙的真正實力,荷蘭在臺灣總督還寫了一封信給西班牙,將自己想要進攻西班牙軍隊的意圖直接告訴了西班牙。

西班牙的回信讓荷蘭看到了希望,因為荷蘭從中看到的最大反擊希望,就是“傲慢的口氣”和“盲目的自信”。

1642年,荷蘭派出一支遠征軍進攻基隆,369名士兵在基隆成功登陸。這三百多名荷蘭士兵知道,他們的對手是400名西班牙士兵和無數臺灣土著組成的軍隊,雖然西班牙的防禦措施還算到位,但是荷蘭人卻事先就佔據了島上的制高點,一開火就炮轟了西班牙的據點。最終經過了6天的戰鬥,西班牙殖民軍投降了。

之後,他們交出了西班牙的國家旗幟和全部的武器,這些投降計程車兵都被遣送回了西班牙。由於戰鬥時間非常倉促,所以菲律賓也沒有來得及援助,儘管菲律賓總督因為這場戰鬥被免職了,但是西班牙卻並沒有任何反擊的打算。

而荷蘭在佔據了基隆之後,發現基隆並沒有他們想象中那麼有經營價值,於是也就只是象徵性的組建了一支軍隊在這裡防禦。

以上歷史事實表明了一個關鍵點:臺灣對於歐洲人而言,統治成本很高,無論西、荷都認為不划算,因此都沒有正經地進行大規模投資以便長期統治。

這就有點奇怪了,高務實是認為臺灣很有統治價值的(前文有述,這裡就不說了),雙方的理解為何出現這麼大的差別?

道理很簡單,西、荷兩國佔據臺灣,一開始就不是衝著開化程度很低的臺灣本身去的,這兩家佔據和爭奪臺灣,其實本質上都是衝著大明和日本去的。

然後呢?西班牙人透過葡萄牙人在澳門的存在,間接取得了和大明的貿易資格,而荷蘭人爭取與大明貿易一直失敗,但卻成功的獲得了在日本的一定貿易許可。

此時此刻,西班牙人佔著臺灣已經沒有意義,當然也就懶得和荷蘭人在臺灣糾纏。事情說穿了就是這麼簡單,經濟不僅決定經濟本身,還決定政治走向,決定軍事行動。

不過那是原歷史,當前的局面和原歷史差別就很大了。

首先是因為時間關係,荷蘭人還沒有過來,歐洲人在東亞、東南亞方面佔據貿易領頭羊位置的是葡萄牙。葡萄牙與明、日兩國的貿易同時存在;西班牙剛剛進來不久,還不曾取得與大明直接貿易的許可(但大明商人可以去菲律賓貿易),對日本的貿易剛剛起步,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

此時變化來了,高務實用一場呂宋戰役告訴了歐洲人:你們所謂的遠東,是我大明說了算,我京華說了算。

這次戰爭本來就是趁著西班牙無敵艦隊遠征英國的機會發起的,考慮到西班牙此戰的損失,他們即便正處於最驕狂的時代,也不可能考慮反攻菲律賓——其實這也正是葡萄牙方面在不曾取得國王直接授權(因為葡萄牙國王就是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兼任)的情況下,果阿總督會派特使到定南商議和平轉讓馬六甲的原因。

葡萄牙人按照自己的習慣理解來做事,所以他們並不知道高務實的舉動並不代表“大明帝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四合院之春華秋實

唐僧掃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