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6章 “明聯儲”,大明元輔,雲無風,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左衛指揮使周廣反映的情況更加嚴重,“近年鈔法不行,每鈔千貫止值銀四五錢”。

由此可見,在長達百年的時間裡,寶鈔貶值日趨嚴重,至成化年間,其貶值幅度便已在一千倍左右。

寶鈔的日趨貶值使得寶鈔流通不暢,時人稱之為“鈔法阻滯”。早在洪武二十一年時,社會上流通的貨幣其實不只有寶鈔,還有其他金銀及緞匹、米穀等實物代用品。為了維護寶鈔幣值,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神奇的推出了一個禁用銅錢的法令。

這個禁銅法令導致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就是明初以鈔為主、以錢為輔的貨幣制度遭到破壞,反而造成了民間用銀現象的增多。以至於洪武末出現“杭州諸郡商賈,不論貨物貴踐,一以金銀論價”的局面。

寶鈔日益貶值,得不到民間的信任,發生了逐漸退出民間流通領域的狀況。但是朱元璋對此很不服氣,於是在洪武三十年,他又一次祭出法寶:禁止以金銀作物交易物。

不用說,朝廷的法令再怎麼威嚴,也沒法和現實需求對著幹,這道法令並未能真正禁止得了民間白銀的使用。

白銀貨幣化是從民間開始的,這種自下而上的白銀貨幣化趨勢,衝擊著大明朝的貨幣制度,迫使朝廷中樞接納和認可這一來自民間的巨大力量。

正統元年(1436年),戶部尚書黃福(注:看過按廣西卷的讀者,還記得高務實拿下安南後我曾經寫到過此人,對他很是誇讚了一番的嗎?)上奏皇帝:

“寶鈔本與銅錢兼使,洪武間銀一兩當鈔三五貫,今銀一兩當鈔千餘貫,鈔法之壞,莫甚於此。”

當時朝廷面對的嚴峻現實是,寶鈔已經貶值千倍,實際上已被民間棄之不用。對於朝廷而言,這顯然是一個極具威脅的事實。

出於本能的反應,明廷中樞仍企圖透過變更政策,千方百計地維護寶鈔制度。可惜,所謂變更政策,也只是欺國害民的“以鈔收銀”。

儘管朝廷採取各種措施,力圖確立寶鈔的貨幣主體地位,但是最終還是沒有能夠制止白銀對於寶鈔的衝擊。

事實上按照高務實的看法,明朝發行寶鈔既無鈔本,又無限額,發行量大,回籠量少,兌換新舊鈔的秩序不僅混亂而且價格懸殊,再加上這寶鈔製作簡陋,極易偽造,簡直樣樣都不行。

寶鈔這種低劣的紙幣充斥市場,顯然大大超過了社會商品流通實際的貨幣需求量,必然造成通貨膨脹,寶鈔日益貶值。

而且以高務實的看法,大明朝廷實行鈔法,從歷代皇帝主觀上講,就是為了聚斂財富,根本就不是便民。鈔法在實行後不久便出現各種問題並很快崩壞,與這種動機有密切關係。

客觀上來說,從實行鈔法中獲得好處的除了朝廷,便是某些奸商和不法官吏,鈔法給一般老百姓帶來的僅僅只是災難。

實際上自成、弘年間以後,民間的對寶鈔的不信任感已經達到巔峰,寶鈔已完全失去貨幣的信譽和價值,民間支付所用主要是白銀,寶鈔不能流通,鈔法也就形同虛文了。

隆慶之後,白銀成了正式的貨幣,而在一條鞭法廣泛推行——尤其是在江南地區廣泛推行之後,這一局面便再也不可逆轉了。

不可逆轉的不僅僅是大的制度,還在於細節方面的制度。比如除了田賦和徭役被以田地為單位統一收銀計算之外,朝廷官俸、軍餉這二項最大財政支出以及鹽稅、茶稅、關稅、商稅等重要的大宗國稅收入,也都以白銀計算。

這,便是銀本位的確立。

不過對於高務實而言,在他眼裡銀本位雖然肯定比以往要進步多了,但仍然還有很大“進步的空前”——沒錯,他想要的就是紙幣化。

大明寶鈔的貨幣紙幣化固然是完全失敗的,但這並不代表紙幣化是錯誤的方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四合院之春華秋實

唐僧掃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