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5章 南疆變故(十二),大明元輔,雲無風,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導致貨幣制度的混亂;二是東漢末期主輔幣的變化,黃金退出貨幣體系之外,貨幣結構開始缺失重要的一環,主幣開始由實物貨幣來承擔。
這個變化的原因,後世一般認為是商品經濟發展的低潮所致。而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也在探討當中。這一貨幣結構的變化也預示著秦漢時期的金銅貨幣體系走向瓦解。中國商品經濟的“第一個高峰”也開始走向低谷。
魏晉至唐中葉時期,在中國貨幣史上是一個較為混亂的時期。汪聖鐸稱之為“衰落與倒退”的時代。從貨幣體系的角度來考察,這一時期可謂是不正常的。
這300多年的動盪時期,雖然在中國歷史上有著較為重要的地位,但是貨幣體系卻走向了極不穩定的道路之上。
首先是貨幣種類出現了糧食和布帛等實物充斥其中;其次幣制也混亂不堪,如大錢、劣幣的盛行,幣文也產生了許多名目。史載“入水不沉,隨手破碎”;最後是貨幣體系的不斷變動,公元221年,三國時期的魏國頒佈法令正式停止五銖錢,“使百姓以谷帛為幣”。
金屬貨幣為實物貨幣所替代,無疑是歷史的倒退。雖然在後來動亂的歷史時期內,銅錢的地位有所恢復,但是一直充當零星和民間交易的角色。而谷、帛與銅錢所構成的貨幣系統也不穩定,據史載,這一時期鐵錢也在梁武帝時期開始鑄造,甚至黃金和白銀的使用也見於記載,足可見貨幣體系的不穩定性。
隋唐時期的貨幣,隨著經濟的發展,而趨向於穩定。隋朝恢復五銖錢的使用,到了唐初以年號為標誌的銅錢登上了歷史的舞臺,孔方兄也走向了它極盛的時期。
李埏先生曾經論證了唐代即使處於經濟高度發展的時期也是“錢帛兼行”的時代。史載,唐玄宗開元22年(公元734年):“自今以後,所在莊宅口馬交易,並先用絹布、綾、羅、絲緯等,其餘市價至一千以上,亦令錢物兼用,違者科罪。”
這就明確規定了絹帛等絲織品主要用於大額交易,便可知充當主幣的是縑帛等實物貨幣。但從貨幣體系的層面來講,實物貨幣代替金屬貨幣,並不能彌補自東漢以來貨幣體系結構的缺失。而這種缺失反過來又對政治、經濟和社會造成了重大的影響。
唐代出現了“錢荒”便是很明顯的例子,延至宋代則更為嚴重。對於“錢荒”的論述有很多。高務實知道“錢荒”的表現主要是流通中銅錢的不足,但是其原因的複雜的。
後世有學者指出:“政府賦稅政策的變化不能不說是‘錢荒’的直接導因,但是它更深的原因卻在於封建社會商品貨幣經濟發展的特殊性。
即在商品貨幣再分配的流通與集中過程中,大量的貨幣被地主、官員和商人儲藏。唐宋時期,經濟高速發展,出現了所謂的‘唐宋社會變革’”。
高務實基本同意這個觀點,即自唐中葉以後,價值很高的土地開始進入了商品的市場之內,加之絹、茶、鹽、鐵等大宗物品的流通。顯然實物貨幣的使用難以滿足這種需求,而銅錢的鑄造不但供應不足,而且這種貨幣的價值本來就不大。因此“錢荒”也就不難理解。
五代十國至宋初,以銅錢為主幣,加之以鐵、鉛、錫等賤金屬所構成的貨幣體系是難以適應日益發展的商品經濟的,因而紙幣的出現,絕非偶然。
雖然交子產生的直接原因是鐵錢交易的不便,但從穩定貨幣體系的角度來看,即使沒有紙幣的加入,也會有價值較高的貨幣形態出現。
從這個角度而言,紙幣和賤金屬貨幣共同構成了新的貨幣體系。雖然元代使用了純紙幣結構,但是至明代中期以前貨幣體系的結構都是由紙幣和賤金屬製錢構成。
當然,自紙幣產生伊始,歷朝歷代便為這種貨幣的通貨問題或幣制危機所困擾。曾有人指出,正是因為紙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