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73章 大戰之前(下),大明元輔,雲無風,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二條理由是,日本的風俗習慣對這樣的操作完全認可,這可以讓成田家的家臣甚至領民們對此不會產生抗拒心態,讓京華能夠輕易的用如此簡單的政治手段把一個敏感而重要的地區收入囊中,這難道不是你高司徒平時最喜歡玩的政治征服嗎?
不僅成田家這邊沒話說,甚至日本朝廷、豐臣公儀對此也找不出理由來反對。畢竟成田甲斐血統明確,她的兒子要改苗字繼承成田家的家名家業屬於成田家內部的事,在日本這個“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國度,外人對此沒有置喙之權。
至於第三條理由,那就是對於“姓氏”和“苗字”關係的認定。後世日本人是把苗字當做姓的,其依據是明治天皇的《苗字必稱令》。然而,在此刻的日本,苗字到底算不算姓氏那可不一定。
打個比方,原歷史上萬曆二十七年閏四月丙戌釋出的《平倭詔》中是如何稱呼豐臣秀吉的?“屬者東夷小丑平秀吉”——看清楚,是平秀吉而不是豐臣秀吉!
之後還有提到日本被俘將領的地方是如何表述的呢?“……仍檻致平正秀等六十一人,棄屍稿街,傳首天下”——依然是以“平”為姓。“平”就是“源平大戰”中那個與源賴朝的源氏其名的“平氏”。由此可見,在大明這邊獲得認可的“姓氏”根本不是苗字。
當然,此時日本人對於姓氏的區分本來也沒有獲得大明的認可。以“德川次郎三郎源朝臣家康”為例,德川是苗字,而且是家康自己改的,他家原本的苗字是松平;次郎三郎是他們家族嫡子的專稱,跟老二老三無關,家康他爹也是“次郎三郎”,但本質上“次郎三郎”也可以算作苗字;“家康”就不必說了,就是名。
而關鍵在於“源朝臣”,這三個字其實分作兩個詞:“源”在日本是氏名,“朝臣”反倒是姓。
中國此時早就不興“氏”這個概念了,所以日本這習慣要“換算”來大明就會很麻煩,而且你“朝臣”是姓的話,大明這邊一看沒準要懵:怎麼抓到的所有日本將領全姓“朝臣”?我這是捅到朝臣窩了嗎?
因此大明便把日本的“氏名”當做他們的姓,豐臣秀吉於是就成了“平秀吉”,其餘人等以此類推,反正能混到值得一提的肯定都是源、平、橘、藤原四氏貴族之一。至於豐臣,本來日本天皇是將其作為氏名賜予秀吉的,但……可能大明不承認,上溯了一下歷史就仍然讓秀吉姓平了吧。
總而言之,劉馨的意思很簡單:反正大明根本不認可苗字這玩意,你將來那位庶子就算去搞了個成田苗字,那也只在日本有用,所以他連高姓都不必改,你高司徒就不要那麼糾結冠姓權這種事了,只當兒子自己取了個號便是。
要說這道理倒也能說得過去,但高務實也有他的無奈之處,苦笑道:“你們怎麼就好像能確定甲斐姬一懷就懷個兒子?這事能說得準嗎,如果生個女兒呢?就算是日本人,女兒要繼承家業,那也得是他們成田家死到沒有其他男丁了才行的,而他們家光從同輩來說就有好幾個男丁。”
誰知劉馨根本不在乎,搖頭道:“甲斐姬有親兒子固然是最好的,但日本人同樣也不拒絕養子,養子同樣享有繼承權,所以實在不行你也可以另外塞個兒子作為甲斐姬的養子去繼承鎌倉。”
頓了一頓,劉秘書長忽然忍不住噗嗤一笑,半是調侃地道:“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東家你這個生兒子的任務現在完成度實在有點低。作為京華的秘書長,我有責任認真進諫……”
“光進諫管什麼用啊?”高務實白眼一翻:“要不秘書長犧牲一下小我?”
劉馨玉面飛霞,偏過頭去,飛快起身道:“東家既然對此事沒有其他反對意見,那我先去回覆羅遠,讓他儘早安排甲斐姬來京。”說罷不等高務實多說,飛也似地逃走了。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