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76章 伐元(三)不為遙制,大明元輔,雲無風,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六十萬大軍,這樣的規模在古代戰爭中是很難進行集中指揮的,即便強行集中,帶來的更多也可能只是指揮失靈等各種災難性境況頻發。而且從物資補給的角度而言,六十萬大軍的供應堆在同一個地方那就更是災難中的災難了。

不過即便高務實將六十萬大軍分作四路,但他本人所處的這一路仍然兵力雄厚。哪怕分出五萬遮蔽側翼之後,十五萬大軍進駐大寧也不是玩笑事,這對於重建不過數年的大寧城來說也是相當大的考驗。

大寧城中本來就有部分駐軍,高務實切實帶來的只有十三萬左右。從喜峰口來大寧,這條路線是去年秋冬時曹簠走過一次的,這次高務實領軍前來同樣也由曹簠伴隨,當然中軍之中則依然高高飄揚著“禁衛軍司令戚”的大纛。

大寧城自去年起便已經開始做屯駐大軍的準備,城中的儲糧十分充裕,即便之後沒有額外輸入,光是儲糧便已經足夠二十萬大軍食用兩年之久,另外還儲存了一些醃肉、魚乾、風乾肉之類,可以說不懼堅守。

二十年的長期積累,數年來的專門囤積,這才是高務實敢於一次動員六十萬大軍打一場浩大決戰的底氣。從很大程度上來說,這場仗的軍事屬性遠不及政治宣誓重要,因為一場戰爭的準備充分到如此程度,裝備也佔據優勢,兵力更是懸殊到幾乎十倍的決戰已經基本上不存在輸的可能,唯一要考慮的就是“需要一場什麼樣的勝利”。

正如之前戚繼光所言,打遊牧的最佳辦法是一次絕佳的戰術欺騙加上突然襲擊,完成霍去病式或者李靖式的犁庭掃穴,要儘量爭取一鍋端。

不過,對於“中興大明”的一場宣誓性戰爭,高務實需要這次勝利具有更多政治意義,才會不斷加強對皇帝的勸誘,讓他認為只有大軍圍剿方能充分展示大明的威嚴。

這顯然給軍事指揮帶來嚴重困擾,畢竟在整個人類歷史上,單獨戰場上沒有直接指揮幾十萬人和幾百萬人的例子,因為軍隊根本無法展開,而且軍糧消耗也是問題,所以都不可能脫離補給線帶五六十萬人或上百萬人在一個地方作戰。

即便是人類大規模作戰的巔峰,二戰時期蘇德戰場幾百萬大軍廝殺,那也是在極其寬大的正面展開,是由多個戰役共同組成的,不能看做單獨戰場。

二戰時期已經是機械化大生產到達較高水平時發生的戰爭,在農業社會則絕無可能。整個戰爭投入人力達到幾十萬人或幾百萬人,有還是有過的,不過純戰鬥人員幾百萬人就沒有過。即使幾十萬人的戰爭,在封建社會晚期也需要舉全國之力,哪怕大明這種大一統集權下的農業社會,其動員能力是有極限的。

事實古代戰爭並沒有想象的複雜,因為通訊手段非常有限,除了靠喊、靠望就是靠腳來準確傳達訊息。

因此一般而言,一場地區性戰役裡能指揮的人數十萬就已經非常非常高,就古代生產力與運輸能力來說,超過二十萬在一個地區上就沒有辦法有效控制軍隊。更有甚者,前線指揮官增多等於意見的不統一,增添大量不必要的意外,故而有時候人數反而是混亂的來源。

也正因如此,大明才會在大規模戰爭爆發時由皇帝賜予主帥尚方劍來確保全軍能夠統一思想,避免指揮紊亂。

一場戰鬥中,一個地方能塞下的人是有限的,不會因為國力與將領領導力而可以進行壓縮或提高。冷兵器時代大部分戰爭,都是以幾千人為一個部分做單位運動,過萬人則是一整隻軍隊,過十萬那一定就達到了戰役級的水平。

一個地區戰役裡,一個指揮官統領幾萬人,之後分為幾個數千人或萬餘人的分隊,每個分隊由指揮官的嫡系人馬指揮,而地方上的戰鬥幾千人就是極限,更多的人則意味著更大的戰場。

比如一支五萬人的部隊,分為八個五千人隊,依次序對最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四合院之春華秋實

唐僧掃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