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53章 松陰城,明天子,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春暖花開的時候,施聚,李秉等文武官員都來到了松花江畔。
在這個位置上,松花江從北邊滾滾東流,往東北方向有大量的沼澤溼地,西南方向就是長白山餘脈。
東南不遠處就是興凱湖,正當要衝之地。
具體,到這一帶,又是松花江南岸一高地,忽兒海河也就是後世的牡丹江,從這裡流入松花江之中。
而兩河交匯之處,就是一處高地,兩面臨水,又居高臨下。
兩面臨水,自然是易守難攻,又能以牡丹江作為退路,松花江作為進取之途。雖然而今大明在松花江上的船隊,已經煙消雲散了。
據悉在永樂年間,大明在松花江有船廠。但是根基尚在,雖然而今原本造船之處賓州,已經不在大明邊牆之內了。
但是距離遼東也不是太遠,一旦明軍重建奴兒干船場,那麼遼東與海西就能透過東北豐富的水系聯絡在一起。
如此一來,東北發達的水系,就成為大明進軍最有力的幫手。
不是明軍小看瓦刺,弓馬騎射,明軍上下都不敢小窺瓦刺,但是論水上功夫,大明從南方調來數千水手,在加上在這裡打造的船隻。瓦刺縱然有十萬大軍,也未必能奈何的了他們。
此處建城,看上去是防守,但是在戰略形態上卻是進攻。
居高臨下又能避免洪災侵害。
畢竟,東北的水系也不是太安穩的。
朱祁鎮沒有得到奏報,說黑龍江水系發大水,並非黑龍江水系不發大水,而是一來這裡人少,二來,也不歸大明直接管轄。
總要有洪災,朱祁鎮也不用賑災。
但是而今卻不一樣了。臨水建城,最擔心的就是對方水淹七軍。
不過,這裡完全不用擔心,就地勢來說,松花江南北都是漸次增高的,從東西來說,也是西高東低。
特別是東面不遠處,大量的沼澤溼地。更是天然聚水之地。建城之地,只要地勢稍稍高一點,就不可能形成水淹的局面。
這一片高地,足夠建立一做府城了。
幾個人都覺得非常滿意。
就開始修建城池。
李秉受命營造此城,施聚也在這裡安營紮寨,先打上前站。等待源源不斷朝鮮人來到這裡。
不過地勢絕佳,並不意味著就容易修建了。
這一帶最大的問題,就是這裡幾乎是一片白地,即便有些女真部落,也在雙方長期的拉鋸之中,蕩然無存了。
即便是有,這些百姓也不過是以漁獵謀生而已。
修建城池數萬人,乃至即將到達的數十萬,都不是這裡可以負擔的。
雖然糧食可以從後方運輸。
李秉已經打通了一道交通線,那就是從海西上岸之後,一路向西。忽兒海河的上游,接下來就可以順流而下,一路到松陰了。
李秉就這個道理,與王翱聯名上書,要求修建一百四十里的馳道。
從海西直通牡丹江碼頭,而朝鮮百姓也不用直接來這裡,而是一邊修馳道,一邊以馳道為中心,兩側屯田。
畢竟如果先開始修建松陰城,那麼消耗太大了。
不過,從後面一點點的修建起來,減少糧食消耗,等馳道修好之後,糧食物資可以透過鬆花江嗎,直接到這裡。
甚至馳道兩側屯田,也是有所產出,可以支援前線。
至於,馳道本身,其實早已是一種非常成熟的技術了。
這幾年朱祁鎮沒有怎麼推進,並不是馳道出了什麼問題,而是朝廷缺錢,缺馬,錢都不用說了,至於馬,於北方貿易中斷之後,不管是什麼馬的價格都飛一般的上升。
不過,這對海西影響不大,畢竟海西本身就是一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