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23章 武進惲家,明天子,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如果天下人都如惲家,何求天下之不治。”
朱見濬這個想法,在這個時代很正常。
太祖皇帝規定下,皇權不下鄉,所以大明行政體系末端,就是靠著這些宗族,鄉賢統治的。
每一個縣令下車伊始,總要拜訪一下當地的父老。
什麼是當地父老?
尋常百姓是活不到六七十的,即便是活到了,也不可能稱做父老。
惲永這樣的人,才是當地所謂的父老。
當然了,惲永這樣的人,在父老食物鏈之中還算是中層,因為惲家而今只能稱得上是地方豪強,還不能稱之為士紳。
因為惲家雖然有很多人為糧長,為里長這樣在官府看來不算是官,在百姓看來卻是大人物的官職。
但是這總就不是官。
唯有家族之中有人出仕,惲家才會是另外一個局面。
在歷史上,惲家幾代人的努力終於在弘治年間出了一個進士,再次之後,功名不絕,人才輩出,一直綿延到而今。
一個國家的上升期,不僅僅表現在財政之上,還表現在民氣之上。
在儒家理想的政治生態之中,官府與這些賢良士紳合作治理地方,就是一個非常理想的狀態。
在這個時代,天下如惲家一般的賢良士紳還是有不少的。但是于冕卻比他更瞭解江南,畢竟於冕從小在杭州長大,這裡也算是鄉里的。他說道:“殿下,惲家固然不錯,但是有些事情殿下也要想想,在下聽說,當年跟隨惲家太爺保境安民的家族,還有金家,潘家等數家,而今這些家何在?”
朱見濬聽了,微微皺眉,翻看黃冊,雖然有這些姓氏,卻有很多已經不在大姓之列了。
到底出了什麼事情,朱見濬不用去想,畢竟開國幾十年來,出過太多的風暴了,國初大案,以及遷徙江南百姓到鳳陽等地。
或許,他們後人不肖之類。
有太多的可能性了。
他只去看結果便是了。
想想就知道,當初能與惲家聯手的家族,即便是弱於惲家,也不會太弱的。但是而今這些家族都不在了,惲家卻越發興旺了。
朱見濬微微皺眉說道:“這說明什麼?”
于冕說道:“固然忠義傳家久,但是大家族也未必沒有什麼陰私。”
這些事情于冕也是有所耳聞的,於家在杭州也不算是大族。甚至可以說很是單薄,但是杭州並非沒有大族。
其中的彎彎繞,于冕沒有見過,但也是聽過的。
朱見濬沉吟一會兒,說道:“去一趟惲家吧。我想見一見惲老爺子。”
朱見濬這一段時間並不是什麼事情都沒有做的,他最少明白一件事情,在地方的行政,很多時候是不可能繞過這些地方大族。或者說大戶。
特別是大明的糧長制度。
太祖皇帝為了防止胥吏剝削百姓,於是將催收,徵繳,押運糧稅的責任,讓百姓承擔,而這些承擔的百姓,就是糧長。
一般這些糧長都是大戶人家出身的。
武進縣幾個糧長之中,就有一個是惲家的。
這樣情況不僅僅在武進縣,在很多地方都是一個模式。在縣之下,大明的統治模式,就半自治的模式。
這個模式的根本就是鄉約。
這個朱熹搞出來的鄉約家禮,其實就是很多大家都熟悉的大家族模式的來歷。唯一不同的是,家禮是同姓的,鄉約是不同姓的,很多大家族一起話事,來處理村子裡面,或者鎮子上的事情。
甚至還可以動用私刑,很多時候,不想因為官司沾汙家族的名聲,很多事情都是家族裡面自己決斷,不見官的。
這樣的形式朱見濬是聽過的,但是具體情況卻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