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21章 江南田畝狀況,明天子,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才會將這個制度普遍開來。
這個制度並非始於今日,其實在唐宋之間就已經有了。但是也是在明中葉,才擴散開來,到了晚明,全天下幾乎都是這樣的模式了。
一直到民國時期。
任何經濟行為的擴散就是有利益驅使的。
沒有好處的事情,沒有人願意做。
之所以這樣在後世被批判的剝削模式,能夠擴散全國,卻是因為這種生產模式,適應了當時的生產力。
因為明中葉南方,幾十年的太平人口滋生,形成了一個一直沒有解決的問題,那就是地少人多。
地少人多的情況之下。想要高產,自然不能選擇擴大耕種面積,只能選擇另外一個模式那就是精耕細作。
但是精耕細作要花費的精力人力物力,是尋常耕種的好幾倍。佃戶自然不願意再與地主分成地租。
而很多地主或許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發家,在改換門庭之後,就會不直接主持土地耕種了。
所以如果是分成的田租,對他們這些不經營土地的地主反而是麻煩,特別是很多書香門第來說。
說是耕讀人家,但是有幾個真的是耕了?
所以,這種定額的地租對他們也是方便。
但是對朝廷來說卻未必方便了。
一田二主,但是朝廷黃冊之上,卻只能有一個名字。有沒有具體的法律規定,想想就知道這上面要多事了。
除此之外,還有官田的問題。
甚至說官田是最開始用永佃制度的,原因很簡單,朝廷文武百官哪裡有精力關注土地收成,直接將官田的地租當做一種特殊的稅種,加到官田之上,跟著賦稅一起上繳衙門就行了。
這也就構成了江南官田重賦的原因。
官田都是好田地,甚至嚴禁買賣,但是還是有人賣,本來即便是賣,賣的也是永佃權。但是官府很少直接管理官田。
就讓官田有了二地主,即他將永佃權賣給農民,從中間又抽了一成。
這也是永佃制度的問題所在。
在明代永佃制度大抵是一田二主,但是到了清代甚至有了一田三主,一田多主。
讓地主的生產屬性越發淡了,反而金融屬性,也就是食利屬性也就越發明顯了。
這也是本朝為什麼要土地改革的原因。
不清理這個階層。農民的產出就會被一層層的剝削,最後國家收不上來稅,農民不堪重負,國家積貧積弱的局面就無法改變。
當然,這是永佃制度走到末期的時候。
而今永佃制度正是初生之時,散發著勃勃的生機,特別是大明開國以來,一直鼓勵開墾荒地。很多農民都自己開墾荒地,將土地的田底也就是土地所有權給地主,自己保佑田皮,也就是土地的耕種權力。
之所以這樣做,卻是因為很多原因,比如說成本。
開荒是需要成本的,但是真正幹活的百姓偏偏什麼資本都沒有。比如官面上的事情,畢竟有些時候,是不是荒地,不是你說了算,而是官面上說的人說。
能不能開墾也是要有人出面的。
這個制度,也極大的刺激了開荒。
最少朱見濬雖然感到麻煩之餘,對這一個制度並不是多反感的。
就這樣朱見濬每日就做不完的事情,即便有張懋等人分擔一些,但依舊很忙,一邊忙碌一邊將江南的大致情況從文書之中看得七七八八了。
寇深自然也不會真將朱見濬當做一個普普通通的吏員。
在朱見濬埋頭苦幹一個多月之後,寇深派人去請朱見濬了。
朱見濬自然也是明白這一點,他不可能一直待在這裡的。
寇深見朱見濬的時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