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69章 首輔曹鼐,明天子,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儒家之中,親親就是一個道德標籤。畢竟一個人不能對自己的親戚好,外人很難覺得這些人能對外人好。
朱祁鎮也明白這一點。暗道:“這其實也就是因為我當政之十幾年其實,並沒有給大明開闢多少土司。”
朱祁鎮一直想將大明宗室之中的人才,放到大明外圍各封地之中。在大明鞭長莫及的地方,建立有效的統治。
所有才建立起大本堂。
其中所教育的都是宗室功臣子弟。更是太子教育之所。
不過因為,太子尚小,大本堂教育並不是太受重視的,不過數年以來,也培養了一批宗室子弟。雖然多是旁支,人數並不多。
想起大本堂之中的宗室子弟,朱祁鎮一時間有了想法。
朱祁鎮沉吟了一會兒,說道:“將大本堂宗室子弟都派發到襄王軍前效力,襄王叔在西南也不是多容易的,另外召韓王入京,任宗人令。先生以為如何?”
宗室子弟最怕的是什麼?是沒有希望。
宗室子弟之中,有混吃等死之輩,這些人朱祁鎮反而不在乎。因為這些人再怎麼多,也鬧不出什麼事情。
不過是朱祁鎮臉上難看一點而已。
最有可能出事的,反而是宗室之中有能力的人。這些人反而不甘心現狀。但有沒有希望。所以,朱祁鎮才想擺出重視宗室子弟的樣子。
大本堂這一批子弟,大概百餘人,都是經過了大本堂數年的教育,雖然朱祁鎮不重視,但是教授他們的還是一等一的師資力量,全部是一水的翰林學士。
他們可以說是能文能武。
襄王這些年在南疆,與緬甸乃至麓川的餘孽,屢屢交手,但是並沒有打太大。畢竟王驥在雲貴坐鎮,凡是動襄王,就要考慮王驥的因素。
但是襄王上的奏表,最大的問題就是缺少人才。
大明秀才舉人,根本不可能去這樣的邊地,而在麓川能用的人才,都與思家有千絲萬縷的聯絡。
襄王又不能盡用之。
這是襄王最大的苦惱了。
朱祁鎮派一批宗室子弟過去,能在西南建功立業的話。對於大明將來統治西南,卻是大有好處。
至於韓王,卻是大明藩王之中的異類。
幾乎所謂王爺對封建策表示清一色的反對的時候,唯獨韓王卻躍躍欲試。甚至想移藩海西。
朱祁鎮對此,只能是心意領了,海西這樣的塞外孤城,朱祁鎮可不敢交給韓王。萬一韓王眼高手低,將海西城給摺進去了。
朱祁鎮的戰略豈不是打了一個大折扣。甚至瓦刺有了海西基業,遼東與朝鮮都要背禍了。
但是勇氣可嘉,也想天下表明,朱祁鎮決計沒有刻薄宗室的念頭,所以,讓韓王進京掌管宗人令。
如果朱祁鎮發覺韓王真可以一用的話,將來未必不能分藩於外。
而且如果大明國內的藩王,不做出改變的話,朱祁鎮對這些藩王的襲封,只會越來越嚴格。
曹鼐見朱祁鎮已經有了決斷,也不再多說,繼續說道:“陛下,于謙於大人家中不幸,恐怕要丁憂了。”
朱祁鎮聽了,不由皺眉,說道:“此事已經確定了。”
曹鼐說道:“臣不敢妄言。下面還沒有報上來,但是根基訊息,就這幾日之內的事情了。”
朱祁鎮沉吟了一會兒,說道:“人倫之情,父子天性,朕本不該奪情,只是今日這個年頭實在難過。直隸是少不了于謙的,讓禮部下令準于謙的假,讓他數數回家。見老人家最後一面,辦完事情之後,繼續辦差。”
按照儒家的傳統,要守孝三年。只是曹鼐也知道,的確今年分外難過,因為今年又是一個大旱年。
而今才四月,但是旱情已經非常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