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91章 曬鹽法的進展,明天子,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劉定之的奏疏,是專門說曬鹽法的,劉定之知道朱祁鎮的習慣,對很多技術細節,不厭其煩的介紹。

朱祁鎮這才發現,劉定之所介紹的曬鹽法,與他記憶之中的曬鹽法有一點不同,福建當地的曬鹽法,雖說是曬鹽,但是也不人們想象大片大片的鹽田,而是將沙子圍成一個圓丘。所曬的就是其中這一片。

效率比煎鹽法高,但是並沒有高到了朱祁鎮的心中所想吊打的程度。唯一是減少了勞動力,在灶戶之中也是有分工的,有一部分專門供給柴火,有人專門負責煎鹽,而曬鹽法的出現,讓負責打柴的人解放出來,他們給煎鹽的一筆錢,就退出鹽場,自己去搞自己的活計去了。

劉定之到任之後,將這些柴戶,盡放之,編為平民了,免除了鹽場的勞役。

然後劉定之,研究曬鹽法。無師自通的將鹽田法發明出來了。

劉定之秉承朱祁鎮大分工的想法,選擇了數里的海岸,全部建造成鹽田,然用軍法勒令灶戶,分隊做事。

那一隊建立鹽田,那一隊曬鹽,那一堆造滷水。那一隊清鹽轉運,等等。

看似簡單的事情,劉定之反覆實驗了兩年,才算是成功。

其中難點有二,是一具體分工步驟,如何才能合理。這一點難不到劉定之,能考中狀元的,就是當時第一等之聰明人。

曬鹽的基礎雛形有了,也不是讓他無中生有。劉定之只要下功夫,是可以辦到的。

難點之後,就是福建的天氣。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福建其實並不適合曬鹽的,因為福建降雨多,而曬鹽這一件事情,很看天氣,正曬著一場大雨,這十幾天的功夫就白費了。

劉定之剛剛開始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了。就是一場暴雨給劉定之教育了。他才開始仔細研究福建氣候了。

選擇避開多雨的時間段曬鹽,這樣一來,一年很多時候,只能忙活半年,也是曬鹽的效率高,這半年的曬鹽,就能抵之前一年的定額,還多出不少。

而因為大明實行鹽去制,福建鹽運司的鹽,只能行銷福建本省,所以生產多了,也是買不去的。

劉定之這一才上奏,一方面將曬鹽法總結成書,一併送來,令一方面就是向朱祁鎮請示,這多出的餘鹽,該怎麼辦?

福建本地就銷售不了的。

朱祁鎮自己將自己的意見批閱上去,那就是可以透過海關外銷。反正福建海貿底子很厚實,各省開海之後,福建海貿發展很快,甚至超過了天津港,僅此於廣東那邊,在第二。

朱祁鎮正好讓海商試試水,看看他的想法對不對,這鹽作為一項大宗商品,是可行不可行的。

朱祁鎮批閱完之後,順手將一邊的曬鹽法圖錄開啟了。

上面用有圖有文,都是類似天工開物上面的圖,用毛筆勾勒出來的人形,種種做工的姿態。

朱祁鎮其實看不大明白,也不知道劉定之弄出來的曬鹽法,與後世古法曬鹽有多大的區別。

但是朱祁鎮卻看得明白,這是一分完整的分工作業檔案。

也就是說,朱祁鎮預計的改善生產關係,進而推進生產力變化是可行的。

朱祁鎮一瞬間對劉定之重視程度高了好幾個量級,一個狀元並不稀奇,但是一個能領會朱祁鎮分工意見人,卻是非常重要。

正好宮中其實也管著不少作坊,什麼琉璃廠,神木場,這個局那個局,甚至武器裝備大內都生產一部分。

但是朱祁鎮調查過,這些所謂廠,其實是無數小作坊彙集在一起,與現代工廠是有本質的區別。

很多人都弄錯一個問題。

似乎只需點金手指造蒸汽機就行了,而忽略了沒有現代工廠制度,小作坊其實不需要蒸汽機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奮鬥在大明

名劍山莊

凰後萬萬歲

夏蓮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