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97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明天子,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但是于謙忽然說朱祁鎮之策,不過揚湯止沸之策,只能緩解民間疾苦,卻不能讓這一些事情真正解除。

卻讓朱祁鎮心中微微不舒服。

只是于謙並沒有因為朱祁鎮臉色上的細小變動而生氣,如果說,之前朱祁鎮瞭解的是天災,那麼而今于謙所言就是人禍了。

于謙說道:“淮河之南運輸四百萬石糧食於京師,而淮河以北五省,卻要供應八百萬石糧食於九邊。”

“陛下深究根本,目而今之治河,為秦之鄭國渠,然我大明乏糧食嗎?雖然而今水旱相接,但臣依然要說,並不缺少。”

“太祖愛民之心,恩澤天下,各地稅負皆有定額,不多勞百姓,然北方百姓之賦稅,接要運輸,到九邊道路遙遠,動則經年,路上之花銷,有十倍於正額者。”

“臣曾經巡撫山西,河南百姓要運輸糧食到偏頭關,運七石止有一石到,當地稅額雖然不多,但計之以七倍,也是小命之不堪重負。”

朱祁鎮聽了,嘴唇微微有些乾燥。轉看曹鼐說道:“曹卿乃是北方人,於先生所言,是真是假?”

曹鼐說道:“於大人所言,或有誇張,但多數為真,只是並非每一處百姓都要走那麼遠的。只是河南百姓運輸要遠一點。”

朱祁鎮心中暗道:“太祖皇帝,你真給弄了一個大難題。”

如果之前,朱祁鎮所觸及的地方,朱祁鎮還可以糊弄過去。甚至用祖制來詭辯,但是而今他觸及到的就是真正的大明祖制了。

太祖皇帝生於民間,見慣了貪官汙吏,他對官員有很深的不信任之感。所以他制定賦稅的時候,就有意思的減少官府層面對百姓的干涉。

你可以想象嗎?大明各地的賦稅並非直接運到京師的,而是層層分撥之後,到北京的並不多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

清廷的體制與明朝的體制相差不大,清廷的財政收入是明朝的好幾倍。並非清朝經濟多發達了,而是賦稅分配的問題。

明朝上交給中央的賦稅並不多。

更多就是在縣一級別的財政單位直接對接了。

比方說,這一個縣供應某衛所軍糧,就由這個縣的糧長,自己將這個縣的賦稅送到這個衛。

在洪武的時候,太祖皇帝規劃的還可以,務必讓各縣的負擔都差不多,一般調撥,也是就近原則。

但是太宗皇帝就搞出兩個大問題,打亂了太祖皇帝的規劃。

這兩個大問題,一個就是遷都,一個就是九邊重兵。

國都乃是消耗物資最多的地方,當南京是京師的時候,根本不用擔心這些耗費,畢竟距離江南太近了。

但是遷都北京之後,這個問題就突出出來了。

於是太宗年間就修繕了運河,讓南北相同,江南糧食供應北京,而北方五省的糧食供應邊關。

這個格局的形成看上來是不錯的。

但是隨著九邊重兵的形成,大量糧食向北運輸。在宏觀來看是不錯,卻不想在百姓的角度,不要說多上幾百裡,就是多上一兩裡,對運輸糧食的人來說,就是一件非常大工程。

只有手推馬拉將數十石數百石糧食運送到邊關去。這其中的消耗,甚至數倍於朝廷正賦。

甚至很多人都疑惑,明代的賦稅並不高,即便是臭名昭著的三餉,分到每一畝頭上,也不過多幾鬥糧食而已。

為什麼天下人都承受不住了。

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如果單單出幾鬥米還行,但是要將這些糧食運送過去,卻是永遠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了。

于謙還繼續說,似乎將這最無情的一面,殘酷的揭露在朱祁鎮的面前。說道:“如果數倍於正賦還好,百姓尚可支撐,但是就怕意外,一出意外則身家性命就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奮鬥在大明

名劍山莊

凰後萬萬歲

夏蓮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