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3章 河北旱情,明天子,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是水與蘆葦相互交織,後來水退卻了,地上來泥濘,再後來,地面都乾涸了,連蘆葦被蝗蟲糟蹋之後,也少了不少。
而今,于謙更是發現,他之前數次取水的水塘,此刻也變成一片爛泥地了,甚至還能爛泥地之中,看見一些黑漆漆的,被淤泥裹著的屍體。
于謙知道,這就是一些死去的小動物的屍體。
于冕也有一些失望,說道:“爹我們去別的地方吧,這裡的水不能喝了。”
于謙點點頭,說道:“好。”
于冕不能理解父親的心情,撲空兩回,終於找到一處,這裡的水似乎與往常一樣。依舊帶著清涼之意,撲了過來,于謙就著水洗把臉,又灌滿了竹筒,這才帶著人再次上路。
在傍晚時分,闖過了三角澱。
在三角澱之中,還沒有感覺,只覺得日頭有些毒,僅僅是的單純的熱,但是三角澱之前畢竟是湖泊,空氣之中還有一些水分的痕跡的。
但是一離開了三角澱,眼前的一切立即變得塵土飛揚起來。
連空氣之中都帶炙熱的氣息。
于謙在保定縣的驛站安置下來,沒有怎麼見保定知縣,而是帶著張經與兒子于冕上了大清河的河堤。
這大清河河堤,還是新修的。
于謙看著大清河,嘆息一聲,說道:“張經,你看,我宣德年間從京師去河南的時候,就路過此地,當時大清河數里之寬,而今只剩下一束流水,這一束流水,還是我與上游力爭下來的,百姓目光短淺,不知道多少人想截斷大清河。但是上游是大明百姓,下游就不是大明百姓了,上游百姓要活,下游百姓就不要活了。”
“如果上游百姓遇見洪水則洩於下,遇見旱情這攔水,一絲不留,則一河之百姓,恐為敵國。”
“大清河在白洋淀與三角澱之間,多方受水、我多次來此,多方調解,今後恐怕也就這裡還有一點收成,只是如果今秋七八月間。雨水大作的話,這裡也是要害之處,我就在這裡鎮守了,再往西,就不去了。”
于謙輕輕一嘆,往昔大水最嚴重的情況,就是白洋淀與三角澱連成一氣,從北京往南,數百里之間,都成為澤國。
只是靠近太行山一線,可以通行。
這就是北宋時期以水為兵戰略的體現,索然幾百年之後,但是一旦大雨連連,也會成為這個樣子。
于謙說這裡水情最危險,卻是一點也不假。
張經說道:“請大人放心,下官此去定然好好巡視滹沱河決計不讓滹沱河出問題的。”
于謙說道:“你有此心就好了,當今聖上最喜歡實務之輩,我於某科名在一百名開外,三甲出身,籍籍無名,賴陛下信任,執掌直隸治水大權,朝野上下不敢無視我於某,張兄,年紀雖輕,科名不顯,但是隻要實心做事,必能被陛下看在眼中,將來我的位置,張兄未必不可以坐一坐。”
于謙雖然看上去是老實人,但是畫餅的技術一點也不差。
固然稱兄,有很多時候是客氣的意思,是上位者對下位者的客氣。並不是張經就比于謙的年紀大。
張經聽了,也非常激動。的確提科名不顯。在歷史上也就坐過一任順天府。隨即淹沒在歷史之中,與嘉靖年間東南抗倭的不是一個人。
張經心中湧出一股,士為知己者死的感動,說道:“請大人放心,下官此去,滹沱河上下必然安定無事。”
“如有事,大人將我人頭拿去即可。”
于謙說道:“何處此言,我觀何必諸河,滹沱河最為難治。你此去只要用心就好,河北水利陳陳相因,非是今日才有此禍,不要急,慢慢來。”
張經感動非常,心中暗下決心,決心不治好滹沱河。決計不罷休。
只是他不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