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5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明天子,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張經很快就絕望了。
黃河故道就有很多很多,但是張經覺得黃河故道再多,也不是上滹沱河故道。
滹沱河上游在群山之中,河道還算是基本穩定,但是過了河北蒿縣之後,就開始自由奔放起來了。
以蒿縣為定點,北到白洋淀,南到大陸澤,東到滏陽河,這廣大的區域,沒有地方不會滹沱河到此一遊。
甚至滹沱河還不是一遊,甚至兩遊三遊。
滹沱河河水可以分成數股,並駕齊驅,浩浩蕩蕩的。
理解了滹沱河的善變無常,也就立即了楊老丈口中的地契沒有鳥用的意思。
一場洪水過後,地面上所有的東西都被清零了。什麼地界啊,都變成一踏糊塗,誰能分的清楚。
所以,說不清楚的時候,就要用拳頭來說話了。
甚至明代南方人對北方人有一些感覺,覺得北方人很奇怪,不務生產,不治產業,不思積蓄。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怎麼生產,怎麼只產業,怎麼積蓄?
張經在全面勘察了滹沱河的情況之後,當時就懵了。
在外面坐了一夜,根本不知道從何處下手。看在天上漫天銀河,來回踱步。終於決定,不管滹沱河新道舊道,挑選一條工期最短,蓄洪量最大的河道。
乘著這個時候,先修建出來。等滹沱河大水來了之後,不至於旁溢。
張經想來想去,終於決定,修建由蒿縣向南到寧晉縣入大陸澤這一條河道。
原因有兩個,第一是工期短,因為這一條原來就有舊道,當然了舊道是很久以前了,沒有人平做農田,只有一道溝壑。可以以這個舊道為根基,擴建就好了。
而且河道段,大抵一百二十里。
徵召民夫,兩縣民夫一起動手,幾個月就能挖出來了。
第二就是大陸澤了。
大陸澤蓄水量大,不至於讓滹沱河水流入就出什麼大問題。
其實又一條更加短,那就是直接讓滹沱河向北,接入磁河之中,一起匯入白洋淀。
只是白洋淀,大清河,三角澱這一片,乃是四方水流彙集之地,什麼易水,拒馬河,沙河,等等,在沒有改道之前,盧溝河也是其中一條。
張經擔心倒是給於謙增加負擔。
張經一旦下定決心,立即召集蒿縣,與寧晉縣兩縣知縣。並知會了真定知府。並報告于謙。
終於讓真定府先行墊付錢糧,後又省裡核算,蒿縣與寧晉縣兩縣民夫全部徵調,以一日一升糧食的價格,徵用。
大旱年頭百姓也沒有餘糧,特別是蝗蟲剛剛過去。
每一個壯丁一天一升糧食足夠一家三口吃飽了。
於是兩地百姓迅速蝟集,甚至很多外縣的人也都到了。
在張經的指揮之下,這一條河道迅速開工,其中寧晉縣曹家出力非常大。也就是大學士曹鼐家中。
曹鼐出身貧寒,但是不管當初多貧寒,而今身為大學士自然就有地位了。不過曹鼐剛剛進入內閣。正是謹慎的時候。
自然不會做什麼出格的事情,曹家人在寧晉一般還是很低調的。但是在這一件事情曹家的高調,卻是曹鼐專門給家裡寫信的。
因為曹鼐也是向河北士紳表態。
畢竟河北也就曹鼐這一個在官場上混的不錯的人,曹鼐還是很有威望的,他這種表態。也讓于謙做事的時候,多了不少支援。
從五月到六月一個多月間,張經幾乎都住在工地上,這一百二十里的工地,分數撥人開工,直接從這一道舊河道兩側取土,在外面夯實成為堤壩就行了。
而這一個工程,僅僅是于謙整治河北水利的一個縮影而已。
北至潮白河,南至漳河衛河。大大小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