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42章 大明九邊考,明天子,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池,建立烽火臺,等等,一系列防禦措施。
這讓朱祁鎮心中一直有一幽靈一般的問題在盤旋,大明的軍隊,到底能不能打了,或者說,能不能打過瓦刺?
朱祁鎮有些出神,但徐曦還在繼續說了起來。薊州鎮也一略而過了,原因很簡單,而今的薊州鎮並不是防禦重心,並沒有什麼好說的。
薊州鎮真正成為防禦重心,卻是遼東邊患大作的時候了。
徐曦重點說的,而朱祁鎮重點聽的就是宣大。
宣府與大同。
徐曦說道:“宣府與大同,乃是朝廷的左右大門,密不可分,臣請一併說之。九邊之重,獨重大同,大同乃是王保保根本之地,當初中山王就與王保保大戰於大同,大同宣府一帶的軍鎮建設,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乃是國初初定,修建大同,宣府,等城垣,聚兵於重鎮之中,遷徙山外八州百姓。燕山,太行以北,成為一片空地。”
“一直到洪武末年,朝廷步步為營,佔據漠南之地,建立開平,大寧,全寧衛。”
朱祁鎮聽了也是嘆息一聲。
雖然他這一系乃是因為太宗皇帝才能有而今的榮華富貴,但是有時候他不得不承認,太宗皇帝遠遠不如太祖皇帝。不要看太宗皇帝數次北伐,可謂撼動天下,但是卻沒有太祖皇帝的步步為營的。開平,大寧,還有朱祁鎮幾步不敢去想的全寧衛。
幾乎將漠南蒙古的地盤全部拿下,與蒙古隔著瀚海對峙。
太宗皇帝雖然與幾次出人大漠,但是最終並沒有形成這樣的戰略局勢。
更不要說,大寧,全寧衛乃是太宗皇帝為靖難起兵,盡收漠南蒙古之兵,否則的話,當時對峙建文的時候,建文的六十萬大軍有來頭,但是北軍二十萬大軍從什麼地方來的。
如開平,大寧,全寧衛,等幾座在漠南蒙古大城,全部是洪武年間修建的。
只是有些話,卻不是人臣可以說的。
徐曦也是明白這一點,故而他立即跳過了。這一段尷尬事情,說起永樂年間的事情,說道:“永樂年間,與洪武年間修建方向並不同。”
“永樂年間,太宗皇帝為了遷移百姓,鎮守宣府,大同。多為軍戶,從此宣府大同百姓多有滋生。”
“故而永樂年間多修小堡,數十里有一堡,可容納大部分百姓託庇其中,只需守上一段時間,就可以等到大同,宣府兵馬趕到了。”
朱祁鎮品味著這種種軍事建築背後的軍事思想。
在洪武年間,很長一段時間,大同,宣府都是純粹的軍事地帶,乃至於漠南蒙古。所有的百姓都是軍戶。
這也是為什麼太宗皇帝靖難的時候,一口氣將漠南蒙古十幾萬大軍給撤了回來,開平,大寧,全寧等衛,一下子變成了空地。
而在永樂年間,太宗皇帝為了北伐,這才遷徙百姓在宣大,開平屯駐。很大的原因就是為了支撐北伐。
畢竟不管多少大軍,糧食總是要人抗馬馱的送上前線的。
最好的辦法不是讓民夫遠征,而是能就地徵召民夫。
所以宣大人口越多,太宗皇帝就能調集更多人力。
開平在宣德年間,還射有口外總兵官,就是駐紮開平,總兵官就是陽武侯薛祿。只是在宣德年間裁撤了。
所以而今徐曦所言僅僅是宣大而已。
“宣德年間,多修長壕,長壕兩側,設有大小城堡,相距數十里一座,有烽火想連,並堵死山口,沿山設墩,軍民共守之。不過,為了大隊兵馬出入,宣大之間很多大路,並沒有封死,不過是令兵馬駐守而已。”
徐曦一邊說,一邊為朱祁鎮指點,關卡所在。
看上去是群關並列,因山為城,但是這一切都建立在大明軍隊能打的基礎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