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60章 出京,明天子,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旱,但是比往年已經有好轉了,最少去年冬天下雪了,今年還下了幾場雨。

雖然這雨水很小,就好像是貓尿一般,但是也讓莊稼沾沾溼氣。今年的收成應該比往年好。

朱祁鎮又親自巡視了麥田。

農曆三月的麥子,都開始拔節了。

看著綠油油的麥子,竄了上來,朱祁鎮也開心了不少。

雖然這一片麥子如果放在後世,定然認為,這麥子長大太難看了,又疏又黃又小。畢竟沒有化肥的情況之下,田間肥力不足,即便是種得密集了,也長不上來,所以這麥子間距就比現在大了不少。

這幾年來,朱祁鎮一直堅持春耕。

當然了,朱祁鎮僅僅做做樣子,真正下地的時候少,但是太監們種地的時候,朱祁鎮在一邊看著。

朱祁鎮最少要確保自己,不是農業上的白痴。

畢竟,大明主要人群是農民,最大產業是農業,掌控這樣一個農業國,對農業沒有基本的概念是萬萬不行的。

別的不說,朱祁鎮就看得出來,這些地最大的問題就是缺肥。畢竟朱祁鎮在宮中種的那些地,可以說集萬千寵愛在一身,太監們為了在朱祁鎮面前表現,可以說,幾乎將每一個麥苗當成花卉來伺候。

也要朱祁鎮看到了他萬萬沒有想到了,古代農業高產技術,那就是區田法。北方小麥畝產,在兩到三石之間,但是宮中那一塊田居然有五六石之多。

這就是區田法的高明之處。

朱祁鎮當時也震驚,但是後來才知道,這東西漢代就有了,只是太麻煩,太麻煩,太麻煩。

也只有宮中這一塊地,可以不計成做下去而已。

一個壯勞力即便二十四小時在田間,也不能能打理五畝地而已,還要有充分的水源,肥料等等。

尋常百姓根本不能達到了,這也是區田法流傳千餘年,人人都知道他高產,但是幾乎所有朝代都沒有怎麼推行的原因。

這一件事情,給朱祁鎮最大震撼是,農業改革從來不是農業的問題,最少在古代一些高產技術,從來不少。

比如水利工程,在麥熟之前,能多澆一次水,就能多收好些麥子。任何一個農民都知道,但是這正是北方春旱的時候,如何能保證每一畝地,到時候都能澆上一次水。

這就是朱祁鎮所要解決的大問題。

從北京到天津,區區一百多里路,朱祁鎮走了三天,就是視察農業生產,北京周圍大多良田都是勳貴的。這些的田地不足以作為觀察物件,反而是盧溝河下游,之前屢屢被水淹的地方,卻能提供足夠的樣本。

甚至也給朱祁鎮提供了別的樣本。

比如勳貴擴張田地的速度。

這一片土地在盧溝河沒有治理之前,年年被水,收成很少,幾乎是荒地,而今卻是最受盧溝河水利的地方。

而勳貴們如影隨形,已經有一些勳貴的莊子了。

朱祁鎮也問過,是合法交易。財貨兩訖。沒有任何違規的地方。但是正是因為一切合法合規,朱祁鎮才更叫憂慮。

不用想就知道,這樣發展下去。

不出幾十年,河北就會從大明的糧倉,變成了勳貴的糧倉。

土地兼併這種中國古代農業國家先天頑疾,第一次被朱祁鎮親眼認識到。讓朱祁鎮不得不想一個問題。

太祖皇帝以幾乎殘酷的手段,將所有田產三千畝以上的富戶摧殘的不行,甚至朱祁鎮記得似乎太祖皇帝都有一個小冊子,將天下所有田產三千畝以上的家族,記錄在案,就放在太祖皇帝手邊。

這樣代價建立起一個完善甲裡制度,小農經濟為主的龐大帝國。到底能維持多長時間。

別人不知道,朱祁鎮卻看這區區一處土地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奮鬥在大明

名劍山莊

凰後萬萬歲

夏蓮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