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5章 楊士奇與于謙,明天子,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左右天子為大忠,就是說寇準在這一件事情上的所做所為。
于謙自然是聞絃音而知雅意。他的回答也只能有一個。
楊士奇說道:“今日,就有這樣一個機會。太皇太后點名讓你為皇帝講官,併兼任順天知府。”
于謙心中一跳。不過隨即鎮定下來了。
這也是于謙修養好。作為士大夫,誰不想為天子之師。
于謙皺眉說道:“學生有些不明白,這是太皇太后安排的?”
這兩個官職風馬牛不相及如何能連在一起?
楊士奇對於謙的表現,還是挺滿意的。
遇見這般大事,還能喜怒不形於色。他心中暗道:“于謙辦事幹練,遍歷內外,熟知地方情弊,唯一有問題的是,對中樞不大熟悉,看看吧,如果他能得陛下賞識信重,將來就將他從順天知府上調入六部之中。”
于謙入京之事,楊士奇並沒有多著急辦。裡面還有一些波折。畢竟河南旱災剛剛過去,于謙又想整修黃河堤壩。這些事情總要收尾。
楊士奇熟知地方情弊,所以寧肯讓于謙在地面逗留一兩個月。也不想因為官員交接問題,貽害百姓。
只是萬萬沒有想到。
因為于謙的事情,皇帝特別在早朝之後,留下楊士奇奏對,問得就是于謙何時入京?
楊士奇雖然在很多事情上不說話,但是卻是心中明白的很,即便是宮中一些事情,也萬萬瞞不過他這個三朝老臣。
他知道,皇帝在秋日那一場風波之後,變得安分多了。每日除卻雷打不動的讀書之外,又開始在侍衛的指點之下,練習騎射。
奏摺也看,但是再也不發一言。
越過太皇太后召見大臣,更是沒有的事。
唯一一次,也就是這一次問于謙。
楊士奇這才明白,于謙在皇帝心中可是簡在帝心。比他想象之中還重要。
於是楊士奇對於謙的態度也變了。
到了楊士奇這個年紀,有些事情,他都要想了。
比如後事。
楊士奇只有兩個兒子,長子不成器也就罷了,但是狂妄不知收斂,殘害百姓,有時候楊士奇就想親手將長子給殺了,清理門戶。
但是下不了這個心。
似乎因為長子的原因,對次子的管束又太狠了。
此子老實倒是老實,但是想在朝廷上立足,卻不能僅僅是老實。所以楊士奇政治遺產,卻不是他們能夠繼承的。
楊士奇有心在年輕一輩之中,選出幾個人來。以免他死後,朝廷青黃不接。
楊士奇選人的標準有很多,但是其中有很大的分量,就是與皇帝的關係如何。
有明一代,仁宗東宮諸臣,是與皇家關係最好的。可以說君臣知遇,善始善終。仁宗皇帝宣宗皇帝對大臣,猶如家人。
也正是因為這樣親近的關係,東宮諸臣才能發揮自己的才能,才有仁宣之治。
雖然不好聽,但是臣子最重要的不是才能,而是聖眷。
楊士奇不知道于謙到底如何入了皇帝之眼。但是既然皇帝記住于謙。楊士奇心中於謙的分量,就大大加深了。
今日一試,于謙清廉有節,又有城府,不是如李時勉一般,忠直有餘,權變不足。畢竟在內閣的位置,不能光憑忠直來辦事。
楊士奇將皇帝受罰之事,給於謙說了,自然有春秋筆法,有些省略。對皇帝與太皇太后都有所美化。最後楊士奇問道:“你覺得皇上之心,如何?”
于謙說道:“陛下天資聰慧,繼承太祖太宗清淨大漠之心,亦知道虜不可驟滅之理,實乃朝廷之福,只是可惜,而今天下衛所,早就不是太祖太宗時候了。大軍不北伐尚可,一旦北伐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