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1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明天子,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他不知道還有幾年可活,但是文章千古事。如果能留下一篇千古不朽之作,他這一輩子也算沒有白活。

只是他自己知道自己的事情。

在文章之上,他其實天賦不大。而且大明前期的文壇,也是相當沉寂。即便是當時所謂的大家,也未必能在歷史上留下一席之地。

當代名聲顯赫的文臣,大多留下的是政績,而不是文章。

不過,他卻看出一個機會。

當今陛下,英明早慧。胸有丘壑。雖然極力隱藏,但是想要納南洋為疆土的意思,卻表露出來了。

既然如此,他就準備寫一篇《南洋策》,梳理南洋歷史,如何佔領南洋,歸為本土等問題。

這文章也就張忠能寫。

張輔畢竟還活著,他久在安南,對南洋的情況自然也不會不瞭解。在戰略上可以指點他,而張忠雖然身體弱,但是從小讀書,在政事上也有自己的見解。

他要做的就是,將這些意見寫成一篇不破的文章。

就如賈誼的《治安策》,等。

如果能主導大明未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戰略。他即便死了,也甘心了。

不過,而今這一件事情,要先放放。

張忠思考片刻,說道:“派人持父親名刺,請王英王學士過府一敘。”

張輔與文人墨客素來交好。張忠與他們也有交遊。自然知道從什麼地方下手最好。

王英就是張忠的切入點。

王英是誰?

王英就是當今文壇大家。作為翰林學士,雖然看上去沒有什麼權力,但是清貴之極,可以說從太宗皇帝以來,朝廷重要的聖旨制書,都是王英起草的。

據傳乃是王導之後。

從小喪父,由母親養大。當時窮困之極,難以為繼的時候,有人勸他母親將家中藏書賣掉。但是他母親堅持不肯,竭力將他養大。

王英乃永樂二年進士。常伴太宗左右。有名的逸事,就是太宗皇帝北伐,過李陵城,掘一碑,左右都不認識,唯有王英看得懂。

宣宗皇帝在的時候,將王英,與太祖朝的宋濂,劉三吾。太宗朝的解縉,胡廣相比,要他再接再厲,誤讓先人。

可見王英名聲之盛。

張忠選擇王英,固然是因為王英宣告之盛,乃是爭奪講官的人選之一。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王英脾氣與李時勉不同。

李時勉就好像是一塊石頭,又臭又硬,從來不知道什麼是圓滑變通。

但是王英能侍奉太宗皇帝,這麼難伺候的皇帝,也從來沒有重大過失,可見他圓滑之處。

當然了,並非說王英就不如李時勉了,在文章學問之上,王英恐怕在李時勉之上。只是太皇太后覺得李時勉品行冠於當世,可謂之錚臣。

是本朝的魏徵。

皇帝身邊要有正人君子,受其薰陶,這比學一些之乎者也重要。

當日,王英赴宴,卻見接待他的不是張輔,卻是張忠,心中卻好奇起來。因為這張少國公,因為身體原因,常常深居簡出。

鮮少見人。

更不要說請人過府一敘了。

兩人寒暄過後,張忠長嘆一聲,說道:“小侄今日請王學士,卻也是有一件事情,如鯁在喉,卻不知道向誰說,王學士乃是三朝元老。見識廣博,必然能教小侄,該如何做。”

王英笑眯眯的,就好像是一個鄰家小老頭一般,看著張忠,似乎在看調皮的孩子,在做什麼有意思的事情。說道:“哦,張少國公說來聽聽。”

張忠說道:“小侄受太皇太后與陛下厚愛,侍衛乾清宮中,沐浴天恩,只是有一句話,小侄不得不說。陛下苦啊。”

王英微笑的眉頭慢慢的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奮鬥在大明

名劍山莊

凰後萬萬歲

夏蓮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