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2章 仁政,明天子,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兩個月以來,朱祁鎮日日聽講。又聽太皇太后講解朝政。
對大明朝廷,而今的仁宣之治,也有很多理解。
畢竟李時勉給朱祁鎮講論語,自然不會僅僅侷限於論語之中。文臣將經筵如此看重,就是秉政道在君上,將儒家的觀念灌輸給皇帝。
讓皇帝秉承儒家的道,來治理天下。
而太皇太后受仁宗皇帝薰陶,她所做所為都是秉承仁宗皇帝思想。與李時勉等人的政治觀念高度重合。
太皇太后的政治理念,就是罷一切不急之務。
為什麼如此。
因為在這個時代,凡是興一事,都是要付出代價的,而這代價就要百姓來承擔。這也是仁宗皇帝與太宗皇帝之間矛盾。
政見的矛盾。
太宗皇帝徵漠北,想得是為後世絕此世仇。
但是仁宗皇帝卻看見了,徵調的數十萬民夫,從南方轉運糧草的百姓。
修建北京城,太宗皇帝有很多政治上的原因,但是在仁宗皇帝看來,卻盡是民脂民膏。不知道多少百姓,為這北京城而死。
即便是後世很多建築工程,也不敢保證一點傷亡都沒有。
就不要說這個時代了。
所以罷一切不急之務,與民休息。北虜過不了長城,安南也不敢北犯。能不打仗,就不打仗。
對百姓來說,這或許是最好的。
就好像是那一首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
”
這樣樸素的政治觀念。
對朱祁鎮來說,也是十分之美好的。
但是朱祁鎮更知道,這種美好其實是維持不下去的。
一個王朝三百年的宿命輪迴,就證明了這種美好的虛幻。
當然了,這是後世之事。
而今大明建立沒有多少年,洪武三十一年,建文四年,永樂二十三年,洪熙一年,宣德十年。
共計六十九年。
即便是加上朱元璋稱吳王那幾年,也不過是七十多年。
七十多年,對於一個人來說,已經走到了他的壽命盡頭,但是對於一個王朝來說,這才是最富有生機的時間段。
雖然因為永樂年間,屢興大事,國庫空虛。
如果朱祁鎮按照太皇太后的辦法。與民休息,心中仁心,任用賢德大臣,如於謙等人。在中國歷史上,寫出一張正統盛世,家家戶戶有存糧,村子裡黃髮垂髫。婦孺笑顏。
未必不能。
但是這並不是他想要的。
只是他想要什麼?他自己也不大清楚。
這一條路,已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放在眼前了。朱祁鎮只要去做,就能贏得生前身後名。
但是另外一條路,盡頭看似光明。其中要有多少曲折,多少波折。
隋煬帝想要做的事情,未必不是好事。
存好心做壞事的例子太多了。
更不要說,做事的代價。
不管他想做什麼事情,什麼工程,什麼改革,其中必然會有人命。
因為大明朝的賦稅,本身就帶血的。
歷史上那一個朝廷都是如此。
一時間,朱祁鎮迷茫了。
“陛下。”王振在門外輕輕敲門說道。
“進來。”朱祁鎮說道。
王振進來說道:“皇爺,您不是讓我推薦一個錦衣衛指揮使嗎?已經到了。”
朱祁鎮也是沒有辦法。
他認識多少人?即便是很多人他僅僅是在各種文書之中看見過,很多事情是寫不進文書的。他只能讓王振想辦法了。
朱祁鎮起身,坐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