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5章 民以食為天,明天子,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你面前的大臣,都是欺君的好手。算了,你現在還不明白這一點。你讓我看這個,就是因為河南賑災糧款不夠吧。”
朱祁鎮說道:“孫兒打聽了,京師的糧食緊張。撥不出糧食來。”
太皇太后說道:“那是自然了,北地之中,也就河南河北一帶,算是糧倉,朝廷早就定了,河南河北的糧食,大多是調往九邊的。”
“如今這邊大災,定然要從京師的倉庫之中,先行補上,總不能讓將士們不吃飯吧。”
“如此一來,京師,通州的糧倉之中,雖然還有糧食,但卻不能輕易呼叫了。”
朱祁鎮明白,這些糧食就是北京城的底氣,如果讓北京城的糧倉見底了,比河南旱災影響還要大。
朱祁鎮說道:“難道北京城糧食就如此短缺,少有差錯,就糧食不繼嗎?”
太皇太后說道:“這就是仁宗皇帝為什麼將都城遷回到南京的原因。”
“建都北京,糧草都從東南而來。平江伯總督漕運,最多的時候,一年能運過來五百萬石糧食,而今每年能運來四百萬石糧食。”
“這四百萬石糧食,就是京師的生命線。”
“且不說,百姓開河轉運之苦,單單說,將一國興衰寄予一河之上,就有一點太兒戲了。”
太皇太后微微一嘆,不過她也知道,而今她再有怨言,也沒有辦法了。木以成舟,大明朝將太多太多的財力物力都投入在北京之中,乃至於政治格局之上,在北京也穩定下來了。
遷都是一個大動靜。
皇帝尚小,她沒有精力也不可能鬧出這麼大的動靜來。
再說了,她的丈夫,她的兒子都葬在北京城外,她還能去什麼地方?將來也是要入天壽山的。
不過,北京依舊是行在,而不是北京,大抵是她最後的倔強吧。
“那為什麼不能海運,前朝不就是海運,而且鄭和船隊能遠到西洋,不可能不能從松江到天津吧。”朱祁鎮忍不住問道。
太皇太后說道:“兩個原因,一個是倭寇。”
“海上倭亂也是有些年頭了,這些倭亂就好像是蒼蠅一般,大隊船隻就避開了,但如果小隊船隻,就會劫掠。”
“太祖的時候,從江南運往遼東的糧船都被劫掠過。”
“如果派人護送,清剿,所花費要比漕運要高上不少。”
“其次,海上風浪太大,很容易傷及人員,也太容易漂沒了。”
朱祁鎮心中一轉,說道:“奶奶,你覺得這些漂沒,真的是損失在海上了。”
“自然不是。”太皇太后說道:“我雖然老了,但是眼睛不瞎。豈能看不出來這裡面的貓膩,但是看出來容易,但是怎麼處置啊?”
“風浪不時,真有損失,難道往死裡追究?百姓本來就視大海為畏途,如果再以苛政,誰來承運?而且在海上一船人,太容易串供了,再加上海上小島眾多,上岸之後,說是有風浪,漂沒了。”
“誰能查明?”
“朝廷處罰官員,總要是有證據吧。”
朱祁鎮說道:“莫不,多加一些額度,讓利承運之人。如果有了損失,就讓他們獲利裡面補充便是了。”
太皇太后說道:“如此一來,你何以面對文武百官。國朝的俸祿本就不厚,但是這小吏以承運之機暴富。”
“這本就不好平衡,再者,人心總是貪得無厭的,今日給他一寸,明日給他一尺,他就未必滿足。”
“而漕運一路上都在朝廷掌握之中,哪裡有這麼多的麻煩事。”
朱祁鎮也慢慢明白一點,雖然不知道其中道理對不對,只能在以後去驗證了,官僚先天討厭自己掌控不了的事情。
而海運就是他們掌控不了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