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52章 于謙的身體,明天子,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臣父棄君父,實在是臣父乃是南人,卻常年在北,多年主持水利,又常常以身作則,渾身泡在水中,太醫說,實是早年風寒入骨,傷了機理,老年發做起來。唯一在南方修養,尚有挽救的希望。”
“請陛下念在臣父一生為朝廷效力,請陛下放臣父還鄉。”
朱祁鎮低頭說道:“朕竟然不知。”
朱祁鎮知道于謙的身體不好,但是于謙身體不好到什麼地步,卻不知道了。畢竟朱祁鎮日理萬機,也不是可能關注于謙的脈案。
而且聽起來於謙這個病根的做根本原因,就是修建水利。
他而今想想,覺得定然是治理黃河的事情。
倒不是說修建河北水利的時候,于謙就沒有泡過水,而是從整體上來說,修建河北水利的時候,並不是太著急的。
于謙也不至於親自下去。
但是黃河就不一樣了。
不管是之前堵住缺口,還是修建兩道長堤,將黃河新河道鎖在其中,這都是非常急的。這個時候,很多時候,都需要于謙這個總督,到第一線激勵士氣。
現在想想,于謙能在極短的時間之內,完成黃河新河道的工程。越是一個奇蹟。
“罷罷罷。”朱祁鎮對於謙有很深的感情,雖然之後雙方因為政見的原因,彼此之間從親密到疏遠,但是時間也沖走了所有的芥蒂,而今朱祁鎮當初剛剛登基的大臣還有幾個,也只有于謙了。
連劉定之當初也不過是一個新科進士而已。
朱祁鎮對於謙的感情更加深沉且複雜。
他雖然不想讓于謙成為大明的首輔,又覺得如果於謙真能誠心誠意的輔佐自己。那麼要比劉定之強上十倍。
將來的變法,也就更好辦了。
只是而今于謙真要走。朱祁鎮還能說什麼吧。
他一時間不想說話,一揮手,讓于冕走了。
等大殿之中,只剩下朱祁鎮一個人的時候,他從一疊奏疏最上面抽出一本,正是于謙乞骸骨的奏疏。
朱祁鎮提起硃砂筆,懸空在奏疏上面好一陣子,只等一滴紅墨打在奏疏之上,才迅速落筆,在上面寫了一個“準。”
北京於府。
于謙在北京的府邸,還是御賜的。
當時並不是太大,不是朱祁鎮不大方,而是于謙主動要求的。他的理由是他家裡人口少,不需要這麼大府邸,再加上于謙當初入京的時候,也不是大官。所以最後有了這個兩進的院子。
于謙口中人口簡單,而今也是一樣的。
于謙家中,也只有于謙與老妻,一個女兒,一個兒子,還有一個義子於康。
這個義子乃是于謙收養的孤兒。比于冕小很多,才二十出頭。兒子自然是于冕了。于冕雖然而今已經娶妻有兩個女兒,但依然跟著父親一起住。
在古代這才是常態。女兒早就出嫁了。
一家六口人,再加上兩三個僕役。之前還有官府派的儀仗。有六個人。都是錦衣衛。還有一隊京衛士卒。畢竟當朝首輔,出入之間總不能沒有人保護吧。
這些人都是朝廷負擔的
而今于謙致仕朝廷已經批准了。
這些人自然都去了。
所以於家準備了兩輛馬車,于冕兄弟兩人裝車,將兩輛馬車都裝好之後,于謙的老妻董氏還在府邸之中來回的看的。
于謙駐著一柺杖說道:“差不多都行了,這些都不要了。”
董氏說道:“怎麼能不要了?這可都是好東西啊,你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隨即一番話語如同連珠炮一般打向于謙。
于謙嘆息一聲,閉嘴不說話了。
于謙一輩子沒有納妾,與老妻相互扶持了一輩子,其實也知道,董氏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