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26章 天理報,明天子,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原因很簡單,沒有先例。

而且明報辦了這麼多年,大家也都看出來明報的好處了。別的不說,之前朝廷政令,都是發到各縣,各縣抄寫之後,貼在告示板上,就算是昭告天下了。

而今卻是登到報紙上面,而地方只需將一章報紙貼在告示板上就行了。

之前朝廷政令是層層傳達的,地方官很容易欺上瞞下,比如說,朝廷說免稅了,地方上還收稅,然後將這稅收,二一添做五給分了。

而今卻不一樣,朝廷政令直接在報紙上登出來了,這些報紙在北京隨便賣,有一部分也透過驛站發向全國各地。

當然了,這裡還沒有專門的透過驛站體系訂報紙,但是一般驛卒都習慣性在北京賣上幾分報紙,然後到家鄉賣掉,能賺上不上,甚至有商人專門做這個事情。

地面上有頭有臉的身份象徵就是能讀報。

而且是讀報日期越近越厲害。

如果說報紙是透過驛站快馬送過來的,不用說,就知道是朝廷大臣,致仕在鄉了。就如同李賢,他就有這個待遇。

甚至報紙上更是政爭一處戰場了,其中好處實在是太多了。

也正是如此,報紙有這麼多好處,此刻有人想插手其間。很多人都不原因了,最不願意的乃是商輅了。朱祁鎮當初在通政司設邸報的時候,是留了縫隙了,並沒有說不許民間辦報,但是這一道縫隙,還真不是尋常人能接觸到的。

也就是薛瑄這樣在中樞都混到了六部侍郎的地步,又致仕的民間人士,才能抓住這一道縫隙。

朱祁鎮召見於謙問道:“這一件事情,先生以為當如何?”

于謙咳嗽了兩聲,他本意不想開這個口子,倒不是于謙思想不開放什麼的,單純是于謙覺得控制不住局勢了。

在他感覺之中,北京城幾乎就好像是鍋煮沸的開水,無數人咕咕嘟嘟的發出自己的聲音。什麼樣的情況都有。

看似天下太平無事,但是在於謙看來,這甚至比一場戰爭還要危險。

理學有問題嗎?

自然是有的,于謙也不是一個虔誠的理學信徒,但是理學從宋元到現在,一句鞏固了官學地位,統一士大夫的價值觀。

這是理學的功勞。

要知道,明初太祖與太宗都在推行理學。先後確定理學的官學地位,是太祖與太宗是理學信徒嗎?

如果是的話,太祖也就不會刪除孟子一些文字,而太宗也不會搞什麼靖難,也不會殺了方孝孺了。

無非是對統治有幫助。

大明江山最重要的是穩定,中國這個大國,沒有什麼比穩定更重要了,什麼樣的壞秩序,也好過沒有秩序。

只是于謙更明白皇帝的心思,皇帝雖然這樣問了。看神情其實他已經有了答案了。

于謙說道:“臣久在地方,對明報諸事瞭解不深,這一件事情還請陛下聖裁。”

朱祁鎮說道:“放民之口,甚於放川,既然有人想辦報,朕也不攔著,由通政司辦了便是,只是如此明報就不好放在通政司了,放到翰林院之中吧。”

“給商輅加一個翰林院學士,主持明報吧。”

通政司是朱祁鎮設想負責管理報紙事務的機關,讓他們再辦一分報紙就不大合適了。而且在朱祁鎮心中即便是官方的報紙,將來也未必只有一分,正好將明報轉為翰林院。

讓翰林院那些筆桿子做這一件事情,其實比通政司更加合適。

也給商輅升官了。

算起來商輅的資歷什麼的,也差不多了,也到了大用的時候了。

于謙說道:“聖明無過陛下。”隨即咳嗽兩聲,說道:“只是,老臣愚鈍,不知道陛下而今到底要做到什麼地步,還請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奮鬥在大明

名劍山莊

凰後萬萬歲

夏蓮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