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25章 北薛南吳,明天子,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主場閣老乃至是首輔,且不說楊溥學問如何,即便楊溥有學問,也教授不了吳與弼。

吳與弼的學問,大多是自己悟的。

他自己體悟出來的學問,與根本理學傳承是有區別的。

否則吳與弼的徒子徒孫們,都投向了心學,並不是沒有原因的。

只是而今薛瑄是管不上這些事情了。

第二日,不等薛瑄去拜訪吳與弼。吳與弼就來了。

吳與弼見了薛瑄,說道:“不敢勞薛公貴趾。學生特地來拜訪薛公。”

薛瑄自然客客氣氣的招待,說道:“不敢當。不敢當。”

總體上來說,薛瑄而今七十多歲了。比吳與弼年紀最少大了好幾歲。

兩人屏退弟子,只有兩個心腹弟子在身旁,站在吳與弼身後的就是陳獻章。而站在薛瑄身後的弟子乃是閻禹錫。是正統十年進士。只是在官場並沒有混多久,就辭官不做了。

兩人相對沉默一陣子,薛瑄說道:“李公所託非人,陳文小人哉,欲覆我道統,吳先生有何計?”

比起吳與弼,薛瑄身上那種道統傳承的責任感更重。

這也是河東學派的特點。

後世就有人評價河東學派,完全繼承了宋元儒學,根本沒有反戰,而吳與弼的弟子們,往往反自己的師傅,就如果陳獻章他傳令的白沙學派,與吳與弼的學問大有不同,但是河東學派卻是一脈相承,師徒之間,如出一轍,只要一聽議論,就知道河東學派的。

而今薛瑄這一番話,更是說明了他們對政治上的不陌生,最起碼薛瑄對李賢與陳文之間的關係,是很清楚的。

吳與弼說道:“弟惶恐無主,還請先生示下。”

吳與弼自然不是一點主意沒有,只是他不想有太大的動作。一來他覺得的《古文尚書》是偽作,固然對理學是一個大打擊。但是書是偽作,學問不是偽作的就行了。

吳與弼的學問大多是自己體悟出來的。所以即便是這《古文尚書》是偽作,對吳與弼的打擊也不大。

更何況,偽作也有不一樣的區別的。

要知道,古代書籍都是竹簡,可能是一片竹簡弄混了,可能是某一篇串脫了。等等。單單憑藉陳文的一篇文章,並不能說明什麼。

即便陛下召集了他們,總是有說話的地方。到時候是真是假,御前論個究竟便是了。

這也是吳與弼的自信,自信自己的學問是不摻假的。

但是薛瑄卻不一樣了。

倒不是是薛瑄自己的修養不如吳與弼,而是薛瑄最驕傲的是,他這一派傳承有序,他從各個師傅往上退,與程朱都有關係。

這也是薛瑄的驕傲所在。

薛瑄將自己家的學問看成聖神的,自然容不得一點褻瀆。更不要說,如果說大同之世這問題,他們看到還是微微的不懷好意,但是《古文尚書》偽作,與會試之中將《古文尚書》剔除考試範圍之內,其中含義已經昭然若揭了。

薛瑄說道:“我問過朝中舊友,朝廷是允許人開設報館的。只是要在通政司備案而已,我已經籌集了千餘兩白銀,正欲開設一報,撥亂反正,還請先生加入。”

吳與弼說道:“恭敬不如從命。”

陳獻章在身後忽然發聲說道:“弟子也願意出銀千兩,共襄盛舉。”

薛瑄看了一眼吳與弼,覺得這個弟子有些不懂規矩,但是他的確比較缺錢,薛瑄是一個沒錢的人,也是他的影響力大,才在士大夫之中搞來千兩白銀。至於千兩白銀夠不夠,實在不好說。

正是需要錢的時候。自然不能客氣。

薛瑄說道:“如此,就謝過了。”

陳獻章更是主動與薛瑄的弟子商議起這一分報紙該怎麼辦,於是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奮鬥在大明

名劍山莊

凰後萬萬歲

夏蓮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