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18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明天子,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朱祁鎮本來是用此打動于謙。但是他深情的吟誦,卻先打動了自己。

社會的終極理想,叫他為共產主義也好,叫他烏托邦也好,叫他大同世界也好,都是一種打動人心的力量。

那種震動人心的理想主義,不管在什麼時代拿出來,都有發人肺腑,動人心魄的力量。

而朱祁鎮更是從這些文字之中,看到了後世種種。

是的。

後世固然與這種極大理想化的社會,有很大的區別。

我們有我的的煩惱。

但是這些煩惱大多都是生存權利得到保障的基礎之上。

而即便而今所謂之盛事,每年冬天北京城的街道之中,都會有路倒。少則十幾個,多則幾百個。

這是所有人習以為常,但是朱祁鎮看來,卻不忍直視的事實。

每想到這一點,朱祁鎮就有一種無法言說的複雜感情,有愧疚,有激動,有奮進如是種種。

他愧疚為,他作為大明皇帝,天下之父母。

卻讓大明百姓生生凍餓而死。每當這個時候,他都想急切的想有所作為,但是冷冰冰的現實,一次次潑他冷水。

讓他的心中在痛苦之中,反覆掙扎。

這就是據天下之大,不愛奢華,不愛美色,不愛享受,數十年如一日,批閱奏摺,勤於政務的根本原因。

就是理想與現實之間,應該與不能之間,想要做到與無能為力之間巨大的痛苦。

“陛下。”于謙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雙目發紅了,這位白髮蒼蒼的老者說道:“臣自束髮讀書以來,聖人之言,從不敢忘,只是時過境遷,井田決計不可行。”

朱祁鎮收斂自己的情緒,心中微微一愣,暗道:“怎麼跑到井田上面了?”

朱祁鎮做閉目養神之狀,心中默默回想了好一陣子,才算是理清楚,井田與大同世界之間的關係。

怎麼說,大同世界這個概念。固然是儒家社會終極理想。但是並不說歷代大儒並沒有為這個理想努力過。

恰恰相反,有很多人都努力過。

他們的努力方向就是井田。

儒家對周禮的無限追求,也將井田制度,成為他們認為構成大同世界根本辦法。所以歷朝歷代大儒口中,井田制度,都是一個被反覆論及的概念。

很多制度都與井田制度有關係。

比如府兵制度,比如理學提倡的鄉禮制度,都是他們對井田制度另外一種實踐方法。

而用井田來限制土地兼併,更是非常對路的思考。

井田制度具體制度,歷代大儒之間也是有所爭論的,這裡就不多說了。

朱祁鎮心中卻有一些暗笑,在他看來井田制度幾乎是奴隸社會的農奴制度了。怎麼可能復興。

但是他臉上依舊錶現出沉重的神色,說道:“除卻井田制度之外,就沒有一個可以到達大同世界的辦法了嗎?”

“朕只能看這大明從今日之後,每況愈下,最後讓天下再次陷入據亂世之中,生靈塗炭,慘不忍睹嗎?”

“先生,你是朕的老師之一,你能告訴我該怎麼做嗎?”

于謙緩緩跪下行禮,說道:“老臣有罪,不能為陛下分憂。不過臣請陛下以此問頒佈明報,令天下大儒名臣商議此事,臣以為結天下之力,總會有辦法的。”

于謙這一番話,卻讓朱祁鎮心中一動,暗道:“我怎麼忘記了這一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奮鬥在大明

名劍山莊

凰後萬萬歲

夏蓮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