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36章 五世說,明天子,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德修養,外王就是治行,實在的作為。
儒家本來就強調內聖而外王,內有仁心,才能行仁政。這是一個前後的過程。在理學之中更是如此。
格物致知誠心正意,這都是內聖,齊家治國平天下,這都是外王。
從這個邏輯來理解,就明白,為什麼儒家治國第一看重的是教化,因為儒家認為,只有一個人稱為一個好人,他才能做好事。
這個邏輯,依舊深深的影響著中國人,很多時候,人們評價一些人一些事,依舊要從他是不是一個好人這個角度來理解。
而今所謂的五世說,從根本上,是讓百姓處於衣食無憂的處境之中,然後再追求他們的道德水平,豈不是外王而內聖。
不要小看,這前後差別。
在儒家之中,完全是兩個天地。
吳與弼雖然圓滑而今卻也先起身說話了。
只是有人比吳與弼更早一步。不是別人,乃是薛瑄。
不過,薛瑄說的不是這個問題,而是上古之治的問題。薛瑄說道:“欲求大同之治,必求之三王五帝之治,欲求三王五帝之心,而不是求之外物,上古亦有天災,然百姓無怨,而今天下之事,不在於百姓足與不足,而在人心之不足,不在於,田地之廣,而在於人心之不治,臣以為陛下必大興教化,使民知理守禮,則-民足以治,大同之世亦可得之。”
“而陛下之所為,卻是南轅北轍,欲求大同之治,豈可得乎?”
三王五帝,就是堯舜禹三王,五帝的說法就多了。這裡就不說了。
朱祁鎮心中目光掃過全場,他也看出很多大臣是贊同這一點的。
教化百姓,從來是儒家大臣第一要務,誰治理國家治理地方的第一辦法。
而朱祁鎮提出的理論,卻是一系列解決飢寒問題,解決生計問題,這些與教化並沒有什麼關係。
倒不是說,這些大臣都是何不食肉糜之輩。而是習慣了這樣的生活。
雖然在朱祁鎮看來,幾乎每年冬天北京街頭都要餓死幾個乃是幾十個,多的時候上百個餓殍,這樣的事情,雖然是一件悽慘的事情,但也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在他們看來,而今的大明已經是近一兩百年以來,最好的日子了。
雖然遍地還有不少土匪,雖然很多地方,法律僅僅能在縣城之中執行。但是之前漢唐盛世的時候,難道就與而今有什麼不一樣嗎?
哪裡有完全不餓死人的世界。
所以,不論大同還是小康,在他們看來,本質上都是目標,是畫餅。不是用來實現的。如此一來,更關注皇帝具體的行政手段,更好一些。
從丘濬與王恕的話裡面。他們聽到了很多事情,南征南洋什麼,移民等等,這還罷了。如果確定大明以這個思想作為治國綱領。
今後十幾年,他們的工作量會大大增加了。
皇帝本身就是一個閒不住的人。但是百官不是。
人都是有惰性的。
對官僚尤其是這樣,官僚本身最害怕變化了。薛瑄也是說出了他們願意說的話,大家在地面興興教化不好嗎?
培養出擊個秀才舉人,或者聯合建立一個兩個書院,不就是有政績了。
朱祁鎮心中暗道:“教化這一項,我必須考慮進去,只是我要的教化,與他們的不同。”
朱祁鎮準備推一步,將教化這一件事情,也列入之後的重心。但是並不意味著他而今對薛瑄退讓,薛瑄直接將大同之世與上古之世劃上了等號。
如此一來就大大限制了朱祁鎮。
朱祁鎮建設大同之世,就必須按照儒生虛構的上古三王五帝的作為來做。這怎麼可能?
朱祁鎮淡淡一笑,說道:“卿也承認《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