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14章 易知單,明天子,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李東陽的奏疏裡面說了什麼事情?
他說了一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就是縣級財政。
也就是大明賦稅之中留存的部分。
總體上留存的部分,是要支付官員俸祿,還有支付當地學子的秉食的。
而今明代的縣級財政從開國到後來,是處於一個越來越衰弱的情況下的。
而預備倉就是一個標誌。
洪武年間,幾乎各縣都有預備倉,因府縣大小,分別儲存幾萬石,到幾千石不等的糧食。而到了明中期,幾乎全部荒廢了。
到了明末朝廷的地方財力根本不足以維持地方的開支。
水利,道路,賑災等開支,都不足以維持,地方官唯一的辦法,就是想辦法去求富戶出錢。
而今雖然還沒有這個地步。
但是已經有苗頭了。
總體上,都是朝廷對地方財政看得太緊了。
一般來說,地方上各項開支,都是有成例的。比如說,一個縣之中,在洪武年間,維護水利花費,取一個平均數,就是這個縣留存之中,在水利上的經費。
這當洪武年間,或者在洪武年間不遠的情況之下,還算可以。
但是在幾十年之後的現代,已經是一紙空文了。
而且賦稅也不是都能徵收上去的。
就好像整個宣德年間,宣宗皇帝免去了江南數千萬石的錢糧,而在各地也多多少少都有減免錢糧的事情發生。
而有一個慣例,就是減免賦稅,一般只減免留存,不減免起運。
也就是說,比如寧化縣有些困難戶,或天災,或人禍,實在是徵收不上賦稅,縣令就上奏請求減免。
朝廷批覆是,減免可以。但是該交上京的錢糧是一分不能少,減免的錢糧要從留存的那一部分之中扣除。
這其實也有一些道理的。
如果不這樣做,下面的官員只會變本加厲的拿朝廷的錢糧做自己的人情。
在古代生產力不發達,幾乎每年的賦稅都是沾血的。
不竭力督促,誰也收不上稅。
但是這就造成了一個現象,那就是底層幾乎沒有獨立的財政權。
縣太爺看似威風凜凜,其實想做什麼事情都不行,畢竟縣裡面沒有錢,想做一些事情,就要向當地富戶討人情。
自然只能勸勸學了。斷斷案,催促一下錢糧,其他的事情什麼都做不了。
至於真有什麼大災大亂,更是連安堵百姓都做不到。
李東陽的奏疏之中,前半段是說弊端,在後半部分,就是再說解決辦法了。
李東陽並沒有說要朝廷多給出留存的比例,想想就知道,除非腦門子被驢踢了,否則不用朱祁鎮否決,戶部,內閣都不會同意的。
畢竟儒家思想之中,有濃厚的大一統思想,只有加強中樞權力,財力的,絕對沒有減少的。
所以李東陽在解決辦法之中,壓根沒有說這方面的事情。
他卻提出一個理清地方財政的辦法。
他提出了易知單。
這個易知單,分為兩部分。
一部分就是朝廷徵收賦稅的時候,留給百姓的單據。
為了防止胥吏舞弊,欺壓百姓。收上的賦稅清單,都要一式兩分,讓百姓持有一分,辦事的胥吏持一分。
看起來很簡單。
畢竟現代人早已習慣了各種票據。到政府辦事更是這個票據,那個票據的,不知道有多少,甚至煩惱極了。
但是而今這樣做,卻能極大防止胥吏上下其手。
另外一部分,就是朝廷賦稅徵收,全部貼在縣衙外面,令百姓周知。
這其中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