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29章 餘子俊,明天子,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二,就是轉運之苦。
西域戰事不熄,轉運之苦就壓在陝西百姓頭上。
就整個天下來說,也就是陝西百姓承擔的轉運之苦最大。
馳道大規模修建,與各地糧倉的建立,讓百姓轉運之苦降到了最低。很多時候都百姓在縣上賣了糧食,交銀子就夠了。
如果嫌縣裡糧商壓價,就能去府裡,賣給戶部倉庫之中,一般來說,這裡都一個最低價。
不過一大明而今的國力,也只能維持在府一級,甚至在偏僻地方,也只有省裡才有戶部糧倉。
但是即便如此,也維持了大半個大明的糧食價格,不出朝廷的控制之外。
當然了,這樣好處陝西很難享受到。
馳道在平原上的能力,與山地之中的能力是完全兩個狀態。
南方是靠得水道,北方靠著馳道,但是西北既沒有水道,馳道在群山之中,也更像是一個樣子貨。
所以很多時候都需要西北百姓承擔轉運義務。
從這一點來說,陝西百姓大概是最苦的。
第三,就是多災多難。
如果看過本捲開始列舉的地震次數,就會發現陝西正是地震活躍期,今年的地震不過是最大而已,並不是說往年沒有地震。
除此之外,陝西常年大旱,更是家常便飯了。
這還是大而化之的說,很多細節更是觸目驚心,日本有一個師團長在二戰之中要求士兵吃草進攻,很多人都嘲笑他。
但是如果細看陝西百姓的生活,野菜何止是半年之糧,根本是吃野菜之餘,才能吃上幾口糜子。
這不是在吃草嗎?
朱祁鎮幾乎不忍聽了更悲慘的,在天災人禍之下的人倫慘劇。即便是朱祁鎮已經盡力賑災了,但是國力就放在這裡,他能做的事情,其實是相當的有限的。
朱祁鎮說道:“餘卿,你從陝西來,陝西到底該怎麼做,才能使百姓安居樂業。”
餘子俊說道:“修鐵路。臣來京師這幾日,以及細細考察了京師周圍的鐵路。如果有一條鐵路直通西北,可面百姓轉運之苦。”
“而且臣問過京師的價格,煤一石居然能賣上一錢,隆冬之際,甚至可以數錢一石,而西北有不少地方,煤就是泥土一般的東西,只要能運出西北,足以讓百姓安居樂業。”
“還請陛下念及陝西數百萬百姓,降此天恩。”
餘子俊也知道鐵路耗費一定是非常之大,近乎哀求道。
朱祁鎮嘆息一聲,他覺得大明之中還有不少大臣是實幹家。于謙治理陝西見朱祁鎮的時候,就希望修建馳道。
而餘子俊而今求朝廷修建西北鐵路。
兩人的舉動,近乎同出一轍,可以看出來。或許他們並不知道要想富先修路。但是他們已經有行動踐行了這一點。
鐵路就在北京邊上,不知道多少官員看見了。
潛移默化之間,強烈反對修建鐵路的人已經很少了。
但是朱祁鎮最大難題,已經不是反對修建鐵路的大臣,而是錢。
鐵路造價,一里最少一萬兩。這還沒有說別的。如果綜合計算,一里鐵路就不只是一萬兩了。
大明需要修的鐵路有多少,即便是沿著而今的馳道佈局修建,且不說人力物力,單單說財力,就是一個將大明給賣了也做不到的事情。
朱祁鎮扶起餘子俊說道:“餘卿之意,朕已經知道了,只是而今國庫空虛,這一件事情只能放一放了,不過陝西遇見如此大難,朝廷也不好不有所表示,朕這就下令,免除陝西一省三年賦稅,受災的地方自然是要免稅的,沒有受災的地方錢糧留給陝西地方支用。”
朱祁鎮給出這個優惠也是相當不錯了。
戲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