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37章 太子回南京,明天子,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是難以恢復了,兒臣以為朝廷當給予襄王叔一些撥款。畢竟襄王叔也是忠於王室。”
朱祁鎮說道:“已經在做了,朕在出京之前,已經派人去麓川巡查,並計算出一個數字來,由內庫出錢,不能虧待大明有功之臣。”
太子笑道:“兒臣的確不如父皇思慮周全。”
朱祁鎮隨即又問了幾個問題,關於南洋軍情民情與藩王種種事務,還有韓王藩而今的情況等等。
太子一一對答如流。
太子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或許不如當代很大臣那些才學驚豔,常有驚人之舉,但是做事踏實,為人持重,在很多事情上,談不上是滴水不漏,但是該知道該明白的,也都明白。畢竟他也在南洋幾十年,一步步將南洋與西洋開闢出來,如果沒有一定的能力,即便麾下有大量的名臣戰將,也不可能做到這一步。
朱祁鎮內心之中微微點頭,這個答案與他心中太子是吻合的。
朱祁鎮對太子的能力,一直是心中有數。也就不糾纏於具體事務了,而是問了一個問題:“自從當初令你南征淡目以來,朝廷在海上滅渤泥,滿刺加,淡目,而今又誅阿瓦,阿拉幹,令南洋賓服,天竺側目,你覺得接下來朝廷應該怎麼做?”
太子沉吟片刻,暗暗揣測朱祁鎮是怎麼想的,卻不敢肯定,最後決定實話實話。說道:“陛下,臣以為當內修理政,安堵南洋與西洋各地,令南洋各親藩與藩國安心,能不動兵,就不動兵。”
朱祁鎮說道:“具體說說。”
太子說道:“南洋漢民少,各軍將士多為兩廣雲貴人士,久戍南洋,多有思鄉之念,將士們腰纏富貴,多有歸鄉之念,而今各軍士氣,已經不如當初那麼旺盛,這是兵墮。”
“征伐南洋西洋之間,屢戰屢勝,各級將領將南洋各國視如魚肉,似乎隻手可以擒拿,卻不知道南洋氣候其實不耐於大軍作戰,一旦輕敵,陷入叢林之中,恐怕就有敗績,此所謂之將驕。”
“南洋西洋各藩國,凡桀驁不馴之輩,皆以平定,剩下的都是大明忠臣,如暹羅,真臘,蘇祿,寮國,等數國,接是無負於朝廷,朝廷大舉用並於此輩,則是理屈。如果不用兵於此輩,則西進天竺,有兩條路,一路是從兩廣而南洋,從南洋而西洋,這是海路,實在太遠,陸路就是友雲貴到西洋,路雖然不遠,但是艱難險阻,高山大澤,實在不是用兵之地。縱然要用兵,最少也要將道路打通之後,再做計較。”
“更何況,各親藩這些年才到南洋,還沒有站穩腳跟,各親藩多則萬餘士卒,少則不過數千百姓,尚不及當地土著一大部,而今之所以能在當地立足,是有大軍保護,如韓王藩一般,一旦有事,南洋駐軍月餘可到。如果大軍西進,南洋的兵力就進展了,若有大事,則鞭長莫及。若失陷親藩,則如何面對列祖列宗。”
朱祁鎮對太子的回答,還是比較滿意的。
大明在南洋與西洋的擴張,已經到了極限了。
用一句武術術語來說,就是力道用老了。
南洋與西洋各級人馬,加起來,也是有二三十萬之多,但是為什麼太子與和碩特汗國對峙的時候,身邊只有僅僅四萬大軍,不就是以為佔據的地方越多,分散的兵力也就越多。
到時候可以動用決戰的主力也就越少。
越往西,越是如此。
當然了,朱祁鎮也明白,太子言語之中另外一個隱藏含義。那就是既然海上征戰,已經不能持續下去,要告一段落了,那麼是不是應該將他這個太子從南邊召回來了。
朱祁鎮不置可否,說道:“難道我大明就止於而今,不能越恆河一步嗎?”
太子語氣帶著斬釘截鐵說道:“當然不是。”
“大明人口滋生,土地不足,朝廷必須為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