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20章 和碩特汗國,明天子,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以大明各部多配有馬匹,有些僅僅是用來代步的。

而今南洋與雲南這裡的騎兵用處不大,自然不能與京營鐵騎比戰鬥力。

雖然火器在大明已經迅速普及了,但是這個時代的騎兵,已經是時代的王者,特別是在廣闊的草原之上作戰的時候。

南洋各部已經滅了緬甸,接下來打和碩特汗國,卻未必行了。

當然了,還有另外一個原因。

不是別的。

打贏了又能怎麼樣?

大明根本無力發動一場滅掉和碩特汗國的戰爭。

因為這樣的戰爭與滅緬戰爭,根本不是一個等級的。即便能滅和碩特汗國,也不是一年兩年的事情,太子現在就在南疆坐不住了,難不成還想再打一場印度戰爭嗎?

朝廷是沒有準備。而太子是絕對不準備。

只是即便太子不準備打。卻也不大好收場。

說實話,而今的吉大港對大明來說,近乎雞肋。

對太子來說更不值一提,要不是某些人不自量力,太子才懶得動吉大港。如果將吉大港讓給和碩特汗國的話,就能將這一件戰事平息掉,太子是千肯萬肯的,但奈何,是萬萬不能這麼做的。

原因無他,這麼多年來大明連戰連勝,連滅數國。

朝廷上下都習慣了聽勝利的訊息,甚至對某些勝利變得漫不經心起來,無他,都已經習慣了。

敗仗反而是大新聞。如果大明還沒有打,主動將土地讓給別人,更是朝廷上下萬萬不能忍的事情。

而今朝野上下輿論都是支撐太子,太子自然也要顧及輿論的想法。

果然,太子知道情況之後,立即點了三萬精銳士卒,與大量物資後援。進駐吉大港。不管太子想不想打,總要擺出架勢,這才有談的餘地。

吉大港。

太子一下船,立即問陳銳說道:“韃子在什麼地方?”

和碩特部乃是蒙古一部,稱之為韃子,自然沒有什麼問題。甚至對於普通將士來說,他們更願意這麼樣定義,因為大明軍法之中,對於打韃子獎賞最重。

陳銳一邊將太子引入阿拉幹蘇丹的王宮之中,將這裡當成太子臨時的府邸,一邊說道:“殿下,韃子情況有些不對。”

太子一邊走,一邊問道:“什麼地方不對。”

陳銳說道:“韃子戰意似乎不強。”

陳銳將當地的地圖擺在桌子上,細細為太子分析說道:“韃子停留在香江以西,不肯東進,而且臣細細分析了一下阿拉幹附近地勢,這裡根本不適合陸戰,反而適合水戰。和碩特汗國雖然擁兵二十多萬人,但是在這裡與我們交戰,勝負之數,僅僅是數萬水師之間。”

“之前和碩特汗國沒有打阿拉幹,為什麼要打我們?”

“難道以為我們與阿拉幹更加容易對付?”

“這是很奇怪的事情。”

香江並不指香港那一條河,而是布拉馬普特拉河,也就是雅魯藏布江下游。不過在而今他不叫這個名字。

大明對西域的地名進行改易,影響很大,新得之地,都普遍的將當地的名字改為漢名。

雅魯藏布江在藏地有很多名字,藏王將以為這些名字之中,以香江最雅,也就改名香江了,雖然雅魯藏布江下游,當地人另外有名字,但是對大明來說豈能用當地人的名字,自然是將這一條河用藏王起的名字。

也就是香江。

而香江與恆河在出海口不遠處交匯在一起。奔流入海。

阿拉乾地區,總體上在出海口之東,是一道狹長的地帶,在地理上距離緬甸更近一些,僅僅相隔一道山脈。這也是為什麼後來緬甸將阿拉幹大部分地區都納入統治之中的原因。

恆河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奮鬥在大明

名劍山莊

凰後萬萬歲

夏蓮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