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31章 荊州長堤,明天子,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朱祁鎮一眼就能看出來。

程敏政在一邊解說道:“荊州本來有土堤,一遇大水全然不定用,都會被沖垮,而荊州南岸,幾乎每年夏天都會淹沒不少地方,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唯有陛下天縱聖明,撥近千萬兩修建這數百里長堤,固若金湯,十幾年來,縱有大風雨,也不能越此一步,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實在是祖宗之德,陛下之恩。”

朱祁鎮聽了,微微一笑。

聽這馬屁話,朱祁鎮固然歡喜。畢竟荊州長堤的規格,是朱祁鎮定下來的,一連修了數年,工程款項之中,內庫最少出了三百萬兩。當然了,這樣大的工程,全部用石堤,不管是採石而是修建都花費大錢了。並不是千萬兩就能搞定的。

其實朝廷撥的錢,更多是材料,糧食消耗,等方面的錢。

都是當地百姓用服勞役的辦法,一點點的修建出來的。

這也是朱祁鎮改革之後,大明財政收入超過七八千萬兩,乃至更多的事情,大明財政並沒有多少盈餘的另外一個原因。

那就是大明讓百姓無償服勞役的事情,已經很少很少了,一條鞭法之下,必須給百姓工錢才能役使百姓,卻給朝廷大工程的費用款,增加了很大一項。也就是說之前一兩千萬兩就能完成的大工程,而今最少要增加一半,甚至更多。

從這個角度來看,朝廷的錢是永遠不夠用的。

朱祁鎮有在荊州長堤附近找了一戶農家用飯,雖然號稱吃的當地家常便飯,不過一頓白米飯,但是朱祁鎮也知道,尋常百姓不是吃不到白米飯,而是一般情況下,很少能吃到。

因為朱祁鎮吃的大米,是與現在大米差不多的精米,而尋常百姓是吃不起這個的。無他,精米出米比小。

很多人都沒有這個概念,似乎覺得種出多少稻穀,就有多少大米。

其實,種出稻穀脫殼之後,是有一個耗損的。而這種精米耗損最大,口感也是最好的。而尋常百姓家吃的都是糙米,這是打磨比較輕,也保留一些外層的胚芽。吃得時候必須充分咀嚼,否則很容易肚子疼。

但是這種米出米高啊。

這個時代吃飽飯才是第一位的。

民生多艱。

縱然朱祁鎮覺得自己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情,但是反應在百姓飯桌上面的,還是太少太少了。

朱祁鎮從荊州大堤下來之後,繼續西進了。卻沒有沿著長江繼續西進,因為再西進就是三峽了,而是進入一條長江的支流之中,號稱夷水,又稱黔江。

朱祁鎮在這船上,立即感受到了不同。

這裡比長江沿線好荒蕪多了。

長江畢竟是貫通天下的水脈,長江沿岸能夠開發的地方,都已經有了大大小小的村落,即便是三峽這種地勢險要的地方,也都人聚集。因為長江三峽之上,別的不說,縴夫的需求量還是相當大的。

而這一條黔江之中就不是這樣了。

很快,程政敏就護送著朱祁鎮在一邊下了船,請他視察當地一個剛剛建立起的移民點。

朱祁鎮看了這個移民點,大概有百餘戶人家,所有的耕地都是沿著這一條河岸開闢的,而後面就是連綿不斷的大山,有一條小路從這裡延伸出去,直入大山深處。幾個轉折就不見了。

但是在輿圖之上,朱祁鎮能看得出來,這一條路還連線這幾個移民點。

這附近一帶,也就是整個長陽縣大概安置了有千戶百姓。

程敏政說道:“陛下,這裡是永樂年間伐木的路線,臣因舊址屯田安民,充實長陽縣戶口。如長陽這般,還有數處,大概安置了,整個荊州府西,安置大概萬戶上下。”

伐木從來是很辛苦。

出山之時,折損一半也不是沒有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奮鬥在大明

名劍山莊

凰後萬萬歲

夏蓮迷